日前,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发生的夺命车祸事件被曝光后,引发了外界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质疑。就这件事故而言,究竟是谁的责任现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理解,以及车企对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在日常使用中能否保证足够的安全,若这一问题不能保证,那么自动驾驶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内只会离我们渐行渐远。
特斯拉自动驾驶识别错误 导致车祸
这起事故发生之前,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在车道中保持一定速度的正常行驶,此时一辆18轮子的半挂白色卡车以与正在行驶的Model S呈垂直的方向穿越公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并未识别出横向穿越的白色卡车,且误以为是云彩,因此未能及时启动刹车系统,最终导致了惨烈车祸的发生。
由于半挂车正横向穿越公路,且车身较高,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前挡风玻璃与挂车底部发生了撞击,使得碰撞安全系统无法发挥作用,这导致了驾驶员的死亡。据了解,发生事故的特斯拉搭载了三类传感器,分别为挡风玻璃中间的视觉系统、前保险杠下方的毫米波雷达、车辆四周的12个超声波传感器。发生撞击的部位为前挡风玻璃,因此前保险杠下方的毫米波雷达并没有参与工作,车辆并没有发生制动。
至于前挡风玻璃视觉系统,本次的失误判断也是导致车祸发生的主要原因,自动驾驶系统选用的摄像头为长焦镜头,近距离视野有限,当白色的半挂卡车进入视觉区域后,摄像头只能识别卡车的中上部,车轮下部则为盲区,以至于不能识别出整个车辆,使得视觉系统误认为前方不是半挂的白色卡车,而是天空中的一块云彩,自然就不会启动相应的安全措施。
自动驾驶技术还需深度测试
从特斯拉的这次车祸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便是辅助驾驶的自动驾驶技术,也需要经过反复测试才可量产使用。但就目前的特斯拉看来,这项技术反而是以车主为试验品,通过部分车主在使用自动驾驶的期间遇到的问题,特斯拉再对该系统进行问题收集,更新技术。
可见特斯拉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否则不会发生致命的车祸。除此之外,一位名为庞先生(Mr. Pang,音译)的特斯拉车主上周发表公开信表示,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导致他的爱车自动转弯,撞上了路边的护栏,造成他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不过本次事故万幸的是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前后出现的两次事故可以明确的肯定,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车企推出了自动驾驶并实现了搭载,往往会认为是车企的实力过硬,这也是车企宣传的一种手段。
中国自主品牌大力推崇自动驾驶
今年的北京车展期间,长安、北汽等自主品牌都带来了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其中长安汽车在北京车展开幕前,从重庆出发到北京,进行了长达2000公里的路试,主要展示了ACC 自适应巡航(0-120km/h)、自动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等辅助驾驶功能,不过有些情况还是由人工接管车辆的。对此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向外界表示,长安汽车已掌握60余项智能化技术,特别是结构化道路自动驾驶技术已通过实车性技术验证,为长安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更确切的来说,长安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认为是有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的测试车。北汽的自动驾驶汽车展示的是V2I系统,这一点和长安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说,北汽在北京车展的园区展示,所实现的功能,和长安的水平基本相同。
虽然中国不少自主品牌都已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目前都处于内部测试阶段,在技术没有达到最完美的情况下,是不会实现量产的,这一点也是出于对用户安全的考虑。
在传统汽车与智能汽车的转变中,笔者认为,汽车领域科技的搭载与IT、手机 数码产品不一样,这关系到规则、法律和最重要的生命这三方面。在前有google撞车后有特斯拉车祸的今天,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或许还有很多不尽完美的地方需要再去研发。笔者相信,以美国为首的科技发达国家会很快完善科技公路与智能汽车间的关系。
而在中国,城市交通的复杂性远远大于美国等其它国家,机非混合道路、城乡结合道路的基础设施是问题之一,最重要的还有交通道路参与者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总的来讲,特斯拉的这次事故是给自动驾驶技术的不完善性敲响了警钟,也是提醒了正在研发该技术的车企,即便是驾驶辅助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因该经过严密的测试,自动驾驶一旦量产使用,就因该把自身的问题降到最低。若自身问题解决不干净,再遇到外界的不确定因素,那么自动驾驶就真的可能离我们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