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曾一度遭遇监管层“叫停”的社区银行日前突然开闸,获得正式身份。银监会近日发放了第一批社区支行牌照,包括民生、兴业、平安在内的多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宁波银行、青海银行等数家城商行获得的社区牌照总量近千家。
所谓社区银行,并不是有什么特别含义的新名称,而是对银行服务范围和服务视角的一种新概括。更直接地说,就是银行如何从目前的等客上门向上门服务转变,如何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让银行与居民之间距离越来越近、交流越来越多。银行与居民的距离近了、交流多了,感情也就深了,彼此的信任也就会增强了,居民接受银行服务的自觉性也就有了。即便遇到互联网金融等新的服务手段,也会作出更多的考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全部跑到了马云等的门下。
社区银行大门的重启,毫无疑问是被互联网金融等“逼”的,是被迫放下身段,被迫走进居民的生活之中。这也意味着,银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十分关键的“最后一公里”,终于有希望打通了。
事实也是如此,在经济社会生活完全被银行绑架的情况下,指望银行自己作出改变,主动让利于民,是不现实的。也正因为如此,银行就会始终以20%服务换取80%的利润,而且,被服务者还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如何来改变这样的格局,实现银行与被服务主体地位和权利上的平等,在目前的体制下,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外力的作用。而这个外力,显然也不是一般性的外力,而是能够对银行产生创伤性、甚至致命的冲击和影响的外力。互联网金融、移动终端等,自然是最有效的选择和最具冲击力的方式。
事实也充分证明,虽然互联网金融等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金融,但是,其便捷、快速的功能,已经让传统银行感到难以应对了。如果任凭互联网金融等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而银行不作出任何改变,那么,谁也无法保证,银行不会在这样的冲击下陷入困境,甚至出现破产、关闭等现象。
设立社区银行,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是拉回客户最有效的手段。关键在于,银行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真正走进社区,真正融入到普通居民当中,让自己与居民的心贴得更近、身体靠得更紧,能够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而且,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水平与质量,必须有足够的保证,而不是目前这样的高高在上。
社区银行的设立,毫无疑问是在用改革和改变的心态,打通这难突破的“最后一公里”。如果心态平稳,具有理性,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希望还是很大的,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会更大。反之,则有可能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并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完全败给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
对社区银行来说,能否在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除服务范围、服务视角、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之外,创新金融产品,推出更多符合居民理财需要的金融产品,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这方面服务打底,而仅仅依靠储蓄利率、赠送服务和礼品等,也是很难维持长久的。
对广大居民来说,传统金融也好,互联网金融也罢,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手中的钱不要贬值,能够升值。社区银行如果能在这方面作出探索与尝试,并取得效果,自然就会有生命力。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防止过度服务,防止恶性竞争。发展社区银行的最终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完善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而不是为了与互联网金融等一争高下。即便要竞争,也要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以平常心对待。否则,对彼此都没有好处。谭浩俊(江苏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