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频繁汇款境外被自动拦截:疑外管局在暗自收紧

内容摘要:都是资本外流惹的祸,或殃及“无辜”,或震慑正在出逃的热钱。10月29日下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营业厅内,3号柜台前的一位中年女子焦虑不安,试了很多遍,银...

都是资本外流惹的祸,或殃及“无辜”,或震慑正在出逃的热钱。

10月29日下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营业厅内,3号柜台前的一位中年女子焦虑不安,试了很多遍,银行柜员仍无法将她的外汇现钞转出去。

在英国留学的女儿正等着她汇生活费过去。她盘算着多汇几次,但总数并没有超过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额度。“国家外汇管理局(简称“外管局”)的系统通不过,提示异常,因为汇款的次数太多,资金被自动拦截了。”银行柜员无奈告之。

在该支行营业厅内久候的20多位顾客急了。“都等两个多小时了,3号窗口一动不动,这算什么事?”“是啊,这是咋了?”汇款的中年女子既委屈又担忧,“去年也是这样的汇款次数频率,今年咋就不行了呢?”

银行柜员告诉她,如果资金被外管局认定为可疑,即使汇出去,也有可能在途中被冻结。

这一幕或许传递出一个信号——外管局正在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监管。

外管局暗自收紧?

上述中年女子哪里知道,达摩克利斯之剑也许正在中国的流动性上空高悬。外管局临时加强监控或许是一种理性的应对之策。

短期资本正在加速流出,风向标是资本项目逆差。

外管局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显示,三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16亿美元;外汇储备缩水4.3亿美元。前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2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41亿美元。

按照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的话说,资本项目已成为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源。可以佐证的数据如:1994年汇改以来,除1998年和2012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其他年份如:2005-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4%和26%;两项指标在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1季度、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0%和60%、36%和64%、7%和93%、51%和49%。

这些数据也可以反证,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昭示资金在流出。

不同以往的是,管涛观察到经济上的两个背离:一个是贸易和投资的顺差不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此前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另外是外汇供求关系和人民币汇率走势反向,如上半年人民币贬值,但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呈现顺差,净流入1674亿美元。

前一个背离可以用“短期资本增加流出”解释,后一个者背离则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趋利的资本似乎嗅出变数。

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退出QE(量化宽松),回购冰山躲过之后,似乎正走向另一个利率火山。怎一个“悬”字了得?

“国内的资金流失,资产价格可能大幅缩水,该如何应对?”一位银行外汇交易员有些犯愁了。

全方位监测跨境资本的外管局亦洞察到异常。于9月26日发布通知称,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发布<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数据采集规范(1.0版)的通知>》(汇发[2014]18号)有关要求,决定正式启动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数据、个人外币现钞存取数据及银行自身外债数据的报送工作。

通知规定,个人外币现钞存取数据及银行自身外债数据自2014年10月10日起每日报送。逾期报送数据将纳入考核。

尽管外管局称,这旨在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各类外汇业务数据采集,便利金融机构数据报送,但潜台词是“加强对跨境资金的监控”。

或许,上述往英国汇款的中年女子不慎“中枪”了。前述中行柜员称“这并非孤例,但是毫无办法,银行与外管局的系统联网,一旦洞察出异常,外管局的系统便可以出面“拦截”或“冻结”。好在几经周旋,中年女子的外汇现钞终于转出。

监管机构于特殊时期采取临时策略也在情理之中,但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一位从事投资移民的人士称,如果不触碰外管局的跨境资金监测系统,通过地下钱庄转移资本,监管当局也奈何不得。

不过,一位外管局内部人士称,目前并无新政策出台。但他并不否认在加强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监测。

对货币当局来说,现在的心情可能很复杂。从国际收支角度看,目前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双向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庞大的外储终于开始瘦身——这不正是央行希望的理想状态吗?

冰山上的流动性

但事实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此时视金融安全与稳定为第一要务的央妈哪敢掉以轻心。资金在流出,美联储退出QE,国内经济或陷入“债务通缩螺旋式下滑”周期。

虽然外管局数据显示无甚大碍,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出似乎是一种常态,按照管涛的话说,外储缩水的原因在于美元升值,是汇率估值因素所致;且只是账面损失,只要不进行交易结算,就不会真实发生。

按照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的理解,一切都是基于总需求萎缩的事后追认。“宽松是总需求萎缩的一个结果。”

此逻辑下,这才有了央妈一系列的“定向宽松”。近期市场又传出MLF(Mid-term Lending Facility)。坊间传MLF期限仍为3个月,但临近到期可能重新约定利率并展期。各行通过质押利率债和信用债获取,并被要求投放三农和小微贷款。或许,此MLF只是替换之前传闻新一轮千亿定向放水SLF(常备借贷便利)的新名词。市场甚至传“明确指示定向降息”,因为收到相应MLF股份制银行透露,央行明确要求银行降低放贷利率才能续期。

“不管名词怎么花哨,出发点都一样,即央行意欲缓解商业银行全面惜贷问题。其操作的关键在于,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注入与银行的信贷投放更紧密地挂钩,不管是放量还是压价”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称。他认为,这也进一步表明,央行正走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道路上,试图以“定向发力”之名,行“渐进宽松”之实。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石磊说,如果仔细算一下今年下半年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情况,就会发现央行不过是把原来外汇占款投放主渠道转换为各种SLF、PSL(抵押补充贷款)、MLF。

在石磊看来,弥补外汇占款下降的补充就需要1-1.5万亿,未来各种桌子下面的工具肯定是经常用的,但这个对长期资金利率的影响依然较弱,原因在于这个工具不规律,预期不稳定,如果明年创造公开市场的PSL,利率还能下100个点。无论如何,央行新工具放水将是常态,但这个量到底是不是意味着宽松,还是利率说了算。

而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显示资金面依然宽松。即便如此,多数宏观分析师预计,2015年再贷款、PSL、SLF等货币投放将继续频繁使用,如果外汇占款下行幅度较大,或有降准出现。

但是,“不要在乎流动性注入的形式,关注流动性注入的结果就好了。”钟正生说。

试想,对于几乎陷入“债务通缩螺旋式下滑”的经济体而言,所有的政策也许都是一种“对冲”措施。因为,经济总需求萎缩在前,对冲或“托底”政策在后。“这与以前拉动经济,使之转入扩张状态有着本质不同。如此对冲的货币政策很明确,市场慢慢理解,市场主体也开始适应这种状态。”刘煜辉说。

这种状态便是所谓接受、容忍经济下行的新常态,原因在于经济的萎缩。刘煜辉解释,整体货币还是在延续减速的态势,此时央行新的对冲货币政策相对均匀,使经济不出现剧烈失速。实际上是货币当局对事后的追认。也可以说是平滑货币需求的萎缩。这也是一个国家进入债务周期调整的必然现象。过去五年,历史上每次债务周期调整都是如此状态。

而需求的萎缩,其决定因素是潜在生产力的下降,支撑中高速度增长的因素在消退,如人口红利发生变化等。

 

然而,对冲式结构性货币政策也许很难控制资金的最终流向。银行间市场宽裕的流动性无法传导至实体经济。经济很冷,那样的流动性就像是“冰山上的流动性”。

如钟正生所言,相比于常规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或许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传递宽松预期上略胜一筹。但国内外央行的实践经验显示,结构性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资金的最终流向,“指哪打哪”、“精准滴灌”的效应难免差强人意。

当然,货币、外汇市场上演的这一系列政策或政策意愿“对冲”戏,向境外汇款的中年女子并不知晓,普通民众可能也不关心宏观经济发生了什么,尽管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与生意。

接下来的问号是:外管局是否在暗自收紧资本流出管道吗?合理合法向境外汇款会不会真的有点难?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10月百城房价同比环比首次双跌 救市效果不明显

下一篇:国有银行房贷再松绑:多套房贷款还清算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