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尚未被纳入投资范围,“沪港通”下周通车,已经让市场开始憧憬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更大的发展机遇。
“(沪港通)会带来更多投资者,投资者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ETF的流动性,继而铺垫了ETF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纳斯达克指数及咨询服务部主管Rob Hughes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海外资产管理公司认为,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向中国出售ETF产品。
最近一个受市场潜力吸引而加入的是加拿大BMO银行金融集团旗下的BMO环球资产管理。11月13日,BMO资产管理在香港推出的三只ETF产品BMO亚洲美元投资级别债券ETF(3141.HK)、BMO香港银行股ETF(3143.HK)及BMO亚洲高息股票ETF(3145.HK)在港交所挂牌。
“投资者对于市场有上升空间的期待,可能带动跟踪大市表现的ETF产品的交易。”大成国际销售总监刘伟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间接受益
相比欧美市场,ETF在香港发展的历史只有不足20年。
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期间,为稳定市场,香港特区政府曾大量买入恒生指数成份股,占当时总市值约7%。危机过后,为逐渐减持股票,并尽量降低对市场的影响,香港证监会审批了香港的第一只ETF——盈富基金。
如今,在港交所挂牌交易的ETF产品已经多达121个。港交所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0月,这些ETF产品中,亚太区股票ETF最多,共43个,其次为合成A股ETF产品共24个,直接关联A股的RQFII A股ETF产品共15个。但总体成交依旧偏淡,10月份日均成交额为43.4亿港元,环比下跌28.6%,整体市值环比下跌0.4%。
“香港的ETF市场现在确实没有太多投资者参与,仍然需要时间。”刘伟达坦言,而沪港通对ETF市场的刺激主要还是间接的,“股价上涨可能带动ETF价格上升,一些本身已经投资ETF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可能会看准机会加仓,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些不愿自己选股的投资者,可能考虑选择买入ETF。”
根据黑石ETF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投资者约占香港ETF市场的20%,而美国市场的这一比例则高达50%左右。在香港,个人投资者往往更偏爱直接选股,也是导致本土ETF市场交易并不活跃的一个因素。
而现在,沪港通的推出,正让追踪A股的ETF,成为一些机构推荐给个人投资者的另类沪港通投资策略。与直接选股相比,ETF的一个好处是对应的是一揽子股票,帮助不熟悉市场的投资者避免选股的纠结。华富嘉罗私人财富管理副总裁黄家琪认为,除了通过沪港通直接买入A股,买入RQFII A股ETF就是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反过来,内地投资者走出来也可能带来机遇。“从香港ETF市场的角度来看,(沪港通进一步发展)给中国个人投资者有机会选择全球ETF产品,或者是基于海外资产的ETF产品,这给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纳斯达克北亚及日本主管、总经理康奥夫(Ulf Carlsson)认为。
另一股对ETF的热情则来自海外。欧美ETF市场上,现在只有不足3%的资产是与中国有关,Hughes认为,这意味着与中国有关的ETF产品发展空间巨大。“RQFII机会给美国和欧洲市场带来新的ETF产品,而沪港通与之相比,是更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现在,欧美ETF市场不乏扩张举动,如果日后ETF能被纳入交易范围,(沪港通)显然为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提供轻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指数机遇
与ETF市场发展同起伏的指数公司,也开始布局。
本周一,恒生指数有限公司(下称“恒指公司”)与中证指数即宣布,将于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之日正式推出沪港通AH股精明指数,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项反映差价套利策略的投资指标。该指数包含50只符合沪港通资格,并以A股及H股形式在两地上市的成份股公司,其中,占比最大的5只股份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银行及中石油。
Hughes表示,纳斯达克指数今年以来也在中国及亚洲有不少新发展,包括与国泰基金、广发基金、华安基金、大成基金等合作推出QDII基金产品,以及在香港推出纳斯达克香港银行股指数和纳斯达克亚洲(日本除外)高息股票指数等,对于沪港通,纳斯达克也同样有兴趣考虑如何开发出有关指数。
“亚洲的ETF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美国和欧洲已相对发展成熟,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Hughes坦言,中国市场的开发前景,已经让一些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兴趣大增,而作为指数公司也会与这些合作伙伴一起,视市场、客户等因素推出新的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