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盐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向央视确认,有关部门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让涉盐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最后一座计划经济“堡垒”--盐业专营——破除在即。
对此,一家省级盐业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该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行政性垄断”。他还透露,为了应对盐业体制放开挑战,该企业自2012年起就在逐步多元化。
消息放开当日,资本市场反应强烈。盐业概念股直线蹿升,截至发稿,云南盐化涨8.97%,兰太实业涨5.76%,南风化工涨3.98%。
千年盐业专营史终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盐业体制改革历时近十年,今年以来放开盐业专营消息密集。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原来的国家发改委批准下放到地方政府。虽然食盐专营并没有向市场放开,但业内认为这是在为盐业市场化改革铺路。
10月底,中国盐业协会传出消息,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并完成了各部委意见征求。消息指出,盐业将于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2017年开始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开始新的经营活动。
盐业专营的历史可溯千年。彼时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却相对稀缺,专营为国家带来大量税收。今天的食盐可以方便获取,在税收方面的意义微小,2006年盐税只占我国税收的0.04%。
现行专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食盐强制加碘以防治碘缺乏病的要求。至今,加碘盐仍是国际通行防控碘缺乏病的有效手段。
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这也就意味着,食盐生产性企业被完全排除在市场经济规则之外。而食盐运销企业,也就是各地的盐业公司则对市场形成垄断。同时,由于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通常是“两块牌子,同一套班子”,因此也多被指政企不分。
近年来,不断有声音提出,要打破盐业专营,引入市场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毛晓飞2009年曾撰文指出,食盐加碘其实不必一定要采取专营模式。“以法律规定制盐企业加碘的义务,使之以竞争方式向市场自由供应,通过政府的质检、卫生和工商部门以及消费者对碘盐供应商进行直接监督。”
盐业公司布局转型
沿海地区一家盐业公司内部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也曾就放开盐业专营提出过意见,核心观点是,虽然要打破垄断,但是为了避免放开就乱的状况,应该把全国的盐业公司进行重组,形成几家大的集团,由这些国有控股的大型集团互相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微博)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认为,盐业改革宜缓不宜急。“专营的时间比较长了,一下子放开会出现太多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盐业改革可以向电信业取经,在全国分几个大区,把中盐总公司下属的公司彻底独立出来;下一步是逐步允许食盐生产厂家等企业进入流通领域,与其形成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全面开放。
虽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但近年盐业公司一直存在专营政策变化的预期,并将其作为挑战,加快转型。
例如中国盐业总公司近年开发出珍品海盐、姑盐等中高端产品,其甚至在2012年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新一代肥料成功投产并投放市场。据该公司介绍,这是国内首家实现工业化生产新一代环境友好型包膜缓控释肥料。
前文所述的盐业公司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公司正在利用原有的销售网络、国营品牌的安全可靠性,以及食盐产品对于家庭厨房的高渗透性,通过O2O模式,发展电子商务。
“我们正在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希望成为专业的厨房管家,为千万家庭筛选优质、安全的放心食品、调料。”该负责人说。
方正证券最近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若取消盐业专营,食盐参与者对产业链的整合,优势企业将率先完成全产业链经营,类似美国莫顿等综合性、创新型食盐企业将胜出。
此前澎湃新闻曾报道,中国的食盐管理长期以来由国家实行专营,盐业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垄断食盐销售,几经转手后价钱最高翻10倍。近期接连发生的几起“跨区域用盐”事件更是引发广泛争议,令盐业局——这个过去鲜为人知的机构置于舆论漩涡。
在中国盐业史上,国家对盐的专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延续达2600年之久,管仲相齐桓公,开中国盐法之始,以官制食盐为辅、民制食盐为主,官收官运官销,将 租税置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以增加国家收入。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罗毅告诉澎湃新闻,古代盐业专营依据主要为增加国家税收,到现代盐税仅占国家税收很 小一部分,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成为盐业专营的主要理由。
上世纪90年代,为消除碘缺乏病,原卫生部规定食盐中必须加碘。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随后各地根据实际出台盐业管理条例。目前我国食盐专营的法律依据皆来源于此。
但罗毅认为,加碘不一定非要通过盐业专营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方法也可以解决”,因此他认为,盐业专营已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严重滞后,应该废除。
2014 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2014年第10号令公布,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执行。该消息一度被媒体误读,认为是废止了食盐专 营,叫“好”声一片。不料中盐总公司官网迅速“泼来冷水”, 在其官网刊登说明称,《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废止不等于废止食盐专营。
10月29日,中国盐业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披露,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完成了各部委意见征求,预计2016年废止专营制度,2017年全面按照新的方案实行。
媒体曾报道,盐业改革曾6提方案始终没有结果。2013年9月16日,原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董志华在全国盐业多种经营交流会上,进行了一次改革思路动员讲话,详述了十多年来的6个盐改方案。
董 志华说,十几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对我国盐业体制改革先后制定了六个方案,有原经贸委盐办提出的方案、发改委盐办提出的方案、国家审计署提出的方案、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提出的方案、发改委经贸流通司提出的方案,以及2009年12月31日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组成的盐业体制改革小组提出的方案。这些方 案由于各种原因都停下来了。
媒体曾披露,盐改之所以迟迟未能推进,其阻力多来自于盐业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矛头直指中国盐业总公司(下简称中盐)。而一位接近国家工信部的盐业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今年8月,国家工信部召集全国30余家盐企进京商讨盐改事宜,中盐就对盐改投了“反对票”。
一位中盐内部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中盐反对盐改,只因食盐市场放开后,损害了其控股的几家盐业公司利益,而盐业专营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其实不止中盐总公司,还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三级盐务、盐业系统。
多位盐业业内人士就此分析,盐改之后,各级盐务管理局可能被“摘牌”, 权力或将移交其他职能部门,“两块牌子”只留一个,而掌握着专营权的省、市两级盐业公司也可能被“架空”,食盐生产企业或将直接与县级盐业公司合作经销。
改革之后,盐务系统高度“计划”和“垄断”的权力和市场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