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最盼望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企业最期待哪些市场化改革?连续4期,我们走近企业,倾听企业“松绑放权”的诉求,了解企业对乱收费的无奈、对产业政策的思考、对让国企成为真正市场主体的渴求。报道刊发的同时,也陆续有企业经营者致电,表示“企业的束缚比报道的还要多”“为企业松绑,还有更多环节要突破”,这些声音鼓励我们更加深入地展开报道。
“多给企业松松绑”系列报道至此告一段落,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关注企业发展环境的话题。我们也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使企业更多受益,焕发更多活力。
——编 者
“统得宽、管得死、放不开手脚”——常常有国企经营者感叹。
“享受的照顾多、优惠多,盈利不是靠自己”——外界又总是这样评价国企。
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在参与竞争、监督管理等环节,国有企业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市场化不足”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等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国企新一轮改革被寄予了彻底去除行政化、成为“真正的企业”的期望。
“企业高管不确定,一纸调令就可以换掉,这让企业很尴尬”——
国企行政色彩应进一步淡化
目前,90%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净资产的70%已在上市公司,但在很多人看来,国企还不是百分百的市场主体,依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副部级的铁路局能管得了正部级的铁路总公司吗?”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有人发出疑问。“大型央企一把手享受一定行政级别,应该限薪。”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出台后,专家这样解读。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屡屡引发争议。
企业有没有行政级别?国资委[微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没有所谓副部级、正局级的企业,但是企业里的部分高管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可以在企业和政府部门间转换身份。现实中,部分国企喜欢对外宣传自己是“某级企业”,有的企业内部还按照一把手级别、自上而下套用行政级别。“国有企业去行政化,首先就要从行政级别上进行改革。”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微博]教授说。
“中”字头、“国”字头的企业,偶尔还会得到政府的特殊关照,这也常被指责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老实讲,特殊照顾现在很少,企业也不是很欢迎来自政府的优惠,但不能说一丁点儿也没有。”北京市某大型国企的负责人鲍先生表示。他说,照顾主要体现在融资方面,国企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贷款。“这里边有企业规模的因素,不过我们也承认,当企业形势普遍不太好时,银行对国企支持更多,即使某个国企同样处于负债率高、亏损严重、竞争力不强的状况。”
国企董事会常被质疑是“花架子”。目前,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的中央企业已达到74家,一批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央企外部董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但是,企业高管的选聘权,这一现代企业中董事会的基本权限,在央企仍是部分授权。“企业高管不确定,一个通知一纸调令就可以换掉,甚至调到了竞争对手那里,这让企业很尴尬。”一家通信类央企副总说。这种做法,也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行政色彩。
企业是什么?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理性反应的竞争主体。“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这还不够,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市场化。”原国资委[微博]副主任、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表示。
“国企并不需要特殊照顾,而是希望改革到位、一视同仁”——
国企期盼更完善的市场机制
“有人说国有企业不欢迎市场化改革,就想躺在政府身上等照顾,这是一种误解。为了更好更快发展,国有企业更希望能完善市场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运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他认为,在企业微观经营层面,民企的“紧箍咒”已越来越少,反而是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解决得还不太好,近年来甚至存在着越来越被捆住手脚的倾向。
“规定企业只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企业还谈什么自主经营权?”一家航运央企的高管说。央企及部分地方国企有规定好的“主业”,在主业之外的行业发展,有可能被“叫停”或合并到其他企业。明确主业是为了让央企在战略性行业“精耕细作”,有其积极意义。但无法进行多元经营的限制,也让许多央企难以分摊经营风险。在传统主业发展遇阻时,企业如果想更换主业,往往需要先申请、做工作,不能及时转身。
“企业就是企业,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但不能变成‘二政府’,承担不应由企业承担的职能。”——一次国资委组织的社会责任论坛上,多位国企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有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前些年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好不容易剥离,现在一些地方的公共服务紧缺,又要求国有企业重新承担这一职能。地方办一些体育赛事、大型庆典,企业适当赞助可以,但不能把这看成是国企应尽的义务,甚至在做大型活动策划时就已经把当地大国企的赞助写进方案。有的地方为了完成就业指标、扶贫任务等,不管企业效益好坏、有没有需求,直接安排给企业一定的额度。
“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建立不起来,国企的管理就离市场化还有距离。”辽宁一家大型机床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举例,去年企业按照内部规章制度,中止3名员工的劳动关系。这3名员工立刻跑到政府大院门口投诉,当天企业就接到政府领导的电话,“你们企业不行啦?就3个人的工资也开不出啦?非要制造不稳定因素?”他表示,“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已强调了20多年,相关法律法规已很完善,但这项改革目前还是难点,企业仍然面临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
“公平竞争的环境最重要。”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国企并不需要特殊照顾。背着抱着,发展不出好企业,即便取得一些成果也难以服众。“现在国企搞好了,总会有人说是享受了特殊政策,国企自身付出的努力再多,外界也看不到。我们希望改革到位、一视同仁,让国有企业不再束手束脚,让外界心服口服。”
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成为今年国企改革重点——
深化改革让国企放开手脚
让国企放开手脚,哪些改革应率先突破?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企业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2015年国企改革的要点是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多位专家表示,这两方面的改革有望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的问题。
“分类改革是基础。”刘纪鹏说。他表示,国有企业身处不同行业,其功能目标、公司治理、改革重点有明显不同。继续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首先需要界定不同国企的功能。对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就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求其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充当社会公共物品提供方的角色。这类国企没必要过多强调“市场化”“去行政化”,其经营者应当定位于政府工作人员。对大多数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国有企业,必须大力去行政化,按照市场化的要求,通过混合所有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改革使其成为独立的现代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者应定位于企业家,主要来源于职业经理人。“分类改革启动实施后,哪些企业应当彻底市场化的范围和目标就明确了,后续改革能够以更大力度快速推进。”
“混改将使国企更好地融入市场。”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李锦说。他介绍,从股权结构看,目前已有很多国企已经引入社会资本,表面上实现了混合,但这些国企在运行机制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轮混改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进各类社会资本,使国资和民资优势互补,发挥国企管理规范和民企机制灵活的长处,改善公司治理,使企业的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
从今年起,央企主要负责人开始限薪。张毅在强调薪酬改革要抓好落实的同时,也明确“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分配机制”。刘纪鹏表示,职业经理人制度 不像其他改革那么引人关注,但其意义深远。“国企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起来,同步减少行政任命管理人员,才能发挥企业家作用,去除国企的行政化色彩。”
国企改革不是孤立的存在。给国企松松绑,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强调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如果还是大量搞审批,总以为政府部门比市场高明,指挥棒就扭曲了,国企受到的负面影响会更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搞好国企的大前提。政府不越位,企业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