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此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科技实力和水平迈进“三跑并存”阶段。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对于领跑的领域,要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在“并跑”领域,要加速形成领先优势。对于“跟跑”的领域,要实施非对称战略,努力弯道超车。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强调指出,2015年科技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如下7个问题:科技创新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怎样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转向创新驱动要破除哪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管好用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推动区域创新、如何促进军民科技融合。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国际经济再平衡,科技创新要拿出新对策,主动作为,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会上印发了《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改革发展的意见》。目前,该意见并未对外公开。
两年基本完成各类科技计划整合
万钢介绍,2014年我国创新活动持续活跃。
根据科技部统计,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 D)预计达到134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R 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全时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
根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的工作目标之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这意味着这一目标已经超额完成。
万钢特别指出,从近期发布的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微博]数据来看,开展R D活动的企业比例增长一倍以上。2013年开展R 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8%,比2008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企业专利申请量质齐升,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223.2%和368.7%。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例为36.6%,比2008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万钢介绍,2014年启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对部分具备条件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进行整合,在重点领域组织5-10个重点专项进行试点。根据进度安排,2015年-2016年要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完成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整合,实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设立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
“我国已经初步建设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目前已入库3万项,其中科技类各部计划项目22268项,重大专项4881项,部门行业专项1883项。”万钢指出。
2015年科技工作实现3个转变
万钢表示,2015年要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着力实现科技工作的3个转变。
首先是科技发展战略部署要实现从“小局”到“大局”的转变,要下大力气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推动科技全面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特别是要聚焦现代农业、能源、制造、城镇化、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其次是科技创新的依托力量要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既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激励人才,保护创新,促进转化;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面向最广大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不拘一格支持个人创业和“草根创新”。
王志刚指出,对于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关键是要形成正确地评价激励导向,重点是要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方法,突出业绩和时间贡献,加快推进“三评”改革,要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规范评审时间,让科技人员潜心科研。在科技奖励方面,要加快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使奖励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
第三,科技资源配置要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既要围绕创新链配置好财政科技资源,又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王志刚解释,管好用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目标聚焦不够、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去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两个文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向已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要“磨刀、砍柴”同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