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大咖秀NO.29 梁井宇:平民设计 日用即道

内容摘要:“奶奶辈用过的东西,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还是很羡慕与向往。”——————在见到他的第一眼,你一定不会相信,原来眼前...

“奶奶辈用过的东西,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还是很羡慕与向往。”

——————

在见到他的第一眼,你一定不会相信,原来眼前的这位建筑大师以前竟是“游戏之子”。到底是什么使得梁井宇从痴迷的电子世界渐渐转型走入建筑世界,从对科技未来的极致追求演变于平淡现实里的传统认知.....

梁井宇,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北京场域建筑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最初因数个艺术空间项目的获奖而知名。之后受美国《庇护所》一书影响甚大,并将之翻译在中国出版。2010年前后开始信奉佛教。随后三年期间,任北京中心区域大栅栏历史保护区的总规划师,主持策划大栅栏的保护与复兴规划工作。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的教授,清华大学设计导师。代表作品包括: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银行美术馆、北京無用生活体验空间等等。

——目标·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我们还能有什么样新的手段与材料解决传统的建筑问题。

从温哥华回国后,梁井宇并没有着急完全投身于建筑行业。2000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作为电子艺术家为电子艺界(ElectronicArts)游戏公司设计游戏产品。“可以这样说,我做电子游戏那会儿是我对技术最痴迷的年代,因为我觉得建筑都还不够新、不够未来,更未来的肯定是虚拟的世界。那个时候我应该是到达了对技术和未来追求的顶峰。”可也正因如此上,在对技术的探索上很快便遇到了瓶颈。

他发现技术世界里有许多和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部分:没有重力问题、排水问题、刮风下雨等等问题的困扰,这不再是一个可预见的真实未来,它终究是虚拟的。虚拟世界越是强大越是无所不能,就越加深了梁井宇对虚拟未来的怀疑,渐渐地,他放眼于现实,其建筑兴趣变得清晰起来。

“真正的未来必须是坚实地构建在现实的一砖一瓦之上。中国的建造技术在历史上一直领先,落后于西方是在近代,对方发现了混凝土、钢材、玻璃之后。中国的建筑师需要补课,我们现在所有的建造技术和材料都来自于西方。所以我回国的第一阶段,就是想我们还能有什么样新的手段和材料解决建造问题。”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回国后,梁井宇大概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在传统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探索上,这一步走得既艰难又坚定,这也是离开虚拟世界后自己所走得第一步。他相信最新的技术与材料一定能让当下的环境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转变·认知建筑之本——

这个转变的契机其实源于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之后日本的311大地震。这两场大灾难对建筑师的震撼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打碎了建筑师一味向前的梦想——‘我们的建造一定比过去的好’。这也使得梁井宇开始思考建筑师的实践到底对这个社会有多少意义。“

那个时候我便发现,技术不一定要向前看,很多已有的东西可能也没有吃透,我便开始寻找历史上被我们忽略了的知识。”紧接着下一年,梁井宇就翻译了另外一本书叫做《庇护所》。这本书本于60、70年代在美国嬉皮士中盛行,介绍了从原始人怎么盖房到世界各地用不同材料又应该如何盖房。

其中最大的感触便是:其实用过往的技术就可以满足许多今天人们的盖房需求,而传统中也包含了指导我们设计的价值观,不一定突破、或甚至背离传统的创新就一定可以提升建筑文化与艺术价值,我们并没有比古人高明多少。过去时代所蕴含的价值观也并不比今天差。曾经一味向前的他,目光坚定地回归到中国传统之上,但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却令他心有戚戚...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这样一种惯性,这个惯性在八十年代改革以后又推上另一个高峰,那就是“过度重视外来文化。”中国建筑史是一个工匠史,一直没有系统化的整理和提取。我们太少关注自己的历史,这样必然影响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的研究和判断。于是回归传统、回归本质便成为日后梁井宇作品里涓涓细流的根基。

——回归·走向更好的日常——

2006年梁井宇给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场域”,他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就是迫切地想回到现实生活中。工作室名字的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场”是所建设的环境,“域”则意味着更宽广的时间地理概念,简单二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种要扎根土地、扎根环境、扎根场所的渴望。

在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就中国馆梁井宇提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在他眼中,“回归日常”并不是类似“回归传统”的笼统概念,传统这一话题因覆盖面过大、现代人听上去显得沉重与老旧,不太容易吸引关注。“传统”在中国百年建筑史中被不断提起,但往往只是回归到一个死的传统之中,或把历史符号化标签化。而“日用”的概念则完全不一样,

所谓日用,便是活的传统:一切朴素的、日常的、被时光磨砺后留下的东西。“简单来说,回归日常就是奶奶辈用过的东西,他们的生活方式,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使用依然不过时,在今天看来还是很羡慕与向往的那些东西和价值观。”

在过去三四十年的实践中,人类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掌握了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但如何可持续性地应用,是值得设计师思索的问题。“平民设计”这个概念更像是设计师的工作目标与价值观。“平民设计”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遵循的信条,设计师要更具有主动性。“我现在完全不再迷茫了,关于’平民设计,日用即道’,我是怀着清晰的思路在动手实践。”

那么到底该如何回归日常,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或许梁井宇的作品——《回宅》可以给出答案。“当我看见报国寺的僧人生活的时候,我就发现物质和便利不是我们追求生活的全部。以前认为房子越大越好、越便利越好,但就算你有九间卧室,到了晚上也只能睡下一张床,所以个人需求和生活乐趣,与智能化或者是物质条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最难做到的就是知足,物质条件越好反而欲望变得也更多。“一方面,物质条件的提高不一定是完全的好事,我之前曾经有居住在恒温恒湿的房子里的一段经历,但它导致我的免疫系统变得脆弱,过敏体质也变得更加严重,因为那样的环境必然导致人体对外界变化适应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环境强调智能化、强调科技化,但如果人们都生活在完全智能化的空间里,一旦有更新的科技研发出来,之前的技术又会被抛弃。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屋面渗漏维修应注意什么

下一篇:中国设计年度人物参选人 林伟而:守护文化的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