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母。江河是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赖水而生,临水而居,因水而兴,由水而城,人类的生生不息离不开水,历史的风云变迁离不开水。
而我,出生在武陵山区的一个小镇上,酉水伴我成长,水托起我的童年之梦;水,寄附了我的人生理想。自小至今,我对水充满了一种无限的眷念与情愫。因为有了湖北日报的平台,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达了我一次次对水的理解,写下了我对水的认识轨迹,从酉水,到清江,从汉江到长江,及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从山凹小镇到世界全球,记录的是我视野的拓展与一步步地成熟,折射的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湖北日报促我人生的成长,我与湖北日报共同长大,而江河见证了我与湖北日报的不解情缘!
上世纪90年代初,京城求学回乡不久,二十多岁的我便来到了湖北日报,以一个充满锐气与青春焕发的青年,投人到了党的新闻事业之中。内蕴朝气与富有激情,一方面让我对新闻事业无比兴奋,每天都在奔走中抒写家乡的点滴之变,反映党的政策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实惠与幸福;而另一方面,也让我的笔描述对家乡山水的浓浓情意。在自己的散文《桥》中有这样的描述:“离家求学,已十余载,最让我回忆和怀念的就是那故乡的渡口与那渡口上的小木桥。”“令我与故乡的小桥结下不解之缘的是那滔滔的流水,雪峰般的浪花。”“记得上小学时,我们童年的伙伴常常在放学回家后,扔下书包,三五成群,便扑向那最撩人心魄的去处—小河,从桥面蛙似的跳下去,便绕着木桥,围着渡船打水仗,藏猫猫,非闹到水花飞溅,天昏地暗,是不罢手的。小河就像一位慈爱的老人伸开他宽阔的胸怀,把我们揽在怀里,任我们嬉耍。溅起的水花洒在河岸上洗衣、洗菜的童年女伴身上,看到我们一丝不挂,圆滚滚的小屁股和那壶嘴一样的小雀雀,她们还羞怯万分,个别调皮的伙伴水中滑稽的动作也时时激发起她们阵阵前仰后合的哈哈大笑。”
童趣与对家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而在《酉水荡舟》一文中,壮写酉水的奇异之景,山水之美,感叹“生长斯长于斯的我,怎么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渴盼“既有少女的秀美,又不乏男人的粗犷”的酉水,“遇上当今这腾飞的时代,一定会给你注入新的活力。”从这些描述中,我的视野仍然局限在个人的情感与故乡的变化狭小的境界中,那种爱乡之情,如一壶刚熬煮出来的苞谷酒,虽有清香,但不浓而醇厚,文笔还是那么的稚嫩。
作为湖北日报驻派记者,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年,2001年,当我即将告别故土,回到省城时,我把视野拓展到八百里清江,这条土家族的母亲河,成了我全面系统总结驻站生涯的最好题材。我独自一人,踏访清江,从清江源直至入江口,翻山越岭,从政治、经济、生态、文化、水电、旅游等各个方面全面审视清江,这个高度就不是我十年前刚入道新闻时那么狭窄与渺小了。
在当年的“编者按”中,有这样的描述:清江,从利川齐岳山下的龙洞沟的一 个洞穴中喷发而出,一路斩关夺隘、劈山开壑、奔腾咆哮,从1430米高的落差中绵延427公里,流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个县市到宜都陆城涌向祖国的母亲河长江。清江养育了土家人,土家人从清江乳汁中吸取营养,作为母亲河,土家人也在生息繁行中尽心尽力地呵护着清江,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息中,清江流域成为我国一块不可多得的保护绿色与加快发展并存的区域。记者溯江而上,行程2000公里进行采访,旨在解剖清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开发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这组报道共有六篇,分别题为“绿色变奏”、“生命‘长纤’”、“绿江‘圣火’”、“一线穿‘珠’”、“母亲童谣”、“画中‘绘画’”,文配图,既有现实成就的展示,也有历史纵轴的勾勒,既有经济规律的探寻,也有民族文化的梳理,既有表面现象的呈现,更有力透纸背的剖析,行文纵横恣肆,收放自如。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已经具备了宏观视野的采写能力与策划掌控能力了,十年驻站锻炼了我,逐步地趋向于成熟。
我回到编辑部以后,对水的特殊情结,并没有因岗位的变化而丝毫减少,相反,让我从所处职责的角度更深更高地看待水文化,更想在更大的层面关注水文化了解水文化透视水文化。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即将举行,作为湖北日报教科文部的负责人之一,我又把视野放在了汉江。“在我省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已经进行倒计时,全省上下涌动着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更深地走进我们的视野。三千里汉江,百万年历史积淀,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点,由此形成的汉江文化在新世纪凸现的价值是我们期待……”由我组织策划的大型报道“汉江文化魅力再发现”以湖北日报两个连版形式诞生了。
此组报道,横跨陕西和湖北两省,从源头陕西宁祥县一直到武汉。访汉中,看安康,写十堰,探襄阳,走江汉,观武汉,沿线多个记者站同志参与,采访历时一月,报道集中写稿,多次打磨,侧重于文化的深层解析,横向看,地域辽阔,纵向看,时间长达百万年,这是湖北日报首次对一条流域文化的深度探访与壮写。角度新颖,思想深刻,有见解有思考,读者评价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保存价值。正如我在“不可忘却的文化符号”一文中所写:“追寻历史足迹,我们深深地感到汉江所承载的那段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然而,似乎又让我们觉得还有好多好多不该随历史的远去而让我们忘却。那一座座留下工人血汗的码头,那一家家演绎客商悲欢的会馆,那一声声浸透船工情感的号子,就应该随着现代文明而一同消失吗?我们惶恐,我们期许,我们不安!”“历史是文艺之母,历史是文化之根,不断追寻远去的背影,就会留下滋润我们民族的精神之魂!”
历史的沧海桑田,留给我们多少应该思考与吸收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我, 已经从一个新闻职业的殉道者角度,来发出呼喊了,虽然可能是微弱的,但思想的见地与站位的高度,已非昔日初出茅庐的青年所比,这一报道也把湖北日报的文化报道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一种新境界。
2010年下半年,我来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楚天都市报工作,岗位的变化与角色的转换,让我把视野放在了更加宽广的领域:面向全球,观照湖北的发展。 这是我过去想也没敢想的事情,一个山里出生的土娃子,居然有了极为强烈的国际意识,并付之于行动,湖北日报让我的底气更足胆子更大了。
2013年,由我具体主持,编委会共同策划与组织,9月12日到27日楚天都市报推出了“对话全球四大江河,探寻经济转型密码”大型系列报道,以累计19个整版、5万多文字和60多幅图片的规模,分10期将长江流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流域进行分领域分层次的对比,在全球发展的视野中发掘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湖北发展的经验和潜力。整个报道恢弘大气,优美可读,富有感染力和启迪性。这是楚天都市报开阔视野、创新报道方式,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报道上实现新突破,在国际视野中体现湖北思考,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建设者姿态,一次成功的实践和范例。
从中国的万里长江,到欧洲的莱茵河、伏尔加河,再到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文明之光照耀人类跋涉的足迹。它们流经的区域,成为发达的城市集群和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楚天都市报这组报道从产业转型、航运升级、旅游发展、环保治污、商贸一体化、城市群与城镇化建设等六大课题人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再现了四大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道涵盖了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几大主要方面,展现了城市群崛起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中宣部新闻阅评给予高度评价:“对话全球四大江河”大型系列报道,切中实际,纵横开阖,主题宏大,思想深刻,把发展道路的展示和精神文化的启示紧密结合,既有资料收藏价值,也有新闻传播价值,体现了协调一致的整体性和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当属一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提供参考、借鉴,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鼓与呼的精品力作。
结水缘,拥水情,寄情山水,壮写江河,让我步步成长,这一成长之路,全是赖于湖北日报这一平台铺就。我与江河结缘,我与新闻结缘,此生之幸,夫复何求?
(作者为楚天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