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将返回器固定在拖车上。昨日,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运抵北京。
11月1日,直升机吊运返回器。
据新华社电 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昨日下午,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搭乘专机运抵北京。
昨日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
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降落伞顺利开伞,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及时发现目标,迅速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11月1日15时许,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成功返回地球8个多小时后,搭乘专机安全运抵北京。
记者在现场看到,返回器外观整体良好,烧蚀情况正常。返回器随后将被送回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表示,返回器安全降落后,将继续展开两项任务,一是全面分析评估返回器带回的试验数据,二是继续实施服务舱的拓展试验。
探月工程总指挥、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任务圆满成功,为月球探测三期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探月和深空探测乃至整个航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任务完全达到了试验目的。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于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
链接
再入返回过程解析
“嫦娥五号”的探路飞行器“小飞”(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11月1日早晨顺利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器第一次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
“小飞”回家有哪些看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权威解析。
“钟鼎”形态保证稳定性
飞行试验器副总设计师彭兢:“小飞”返回大气层受到气动作用,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力和力矩,我们希望返回器自身的气动特性保证它的稳定性。气动专家做了很复杂的计算,进行了大量的风洞试验,最后根据这些试验数据,选择了“钟鼎”作为返回器的外形设计。
大气环境考验G N C
飞行试验器返回器G N C副总设计师王勇:G N C是英文导航制导与控制的首字母。返回器G N C的任务是把返回器准确带回着陆场。试验器“回家”整个控制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大气环境的不确定性。进入大气层后G N C系统要实时对气动参数、大气密度进行辨识、仿真、计算。G N C经受了极大考验。
“超级的哥”— 服务舱
飞行试验器服务舱G N C副总设计师王晓磊:“小飞”由“大块头”的服务舱和“小个子”的返回舱组成。在8天的“地月之旅”中,绝大部分时间服务舱像个“超级的哥”载着返回舱前进。只有最后40多分钟,返回器在再入返回地球。“超级的哥”一路上不仅要“开车”,还负责给返回器供电,供暖,提供数据传输和通讯保障等。这些通过服务舱的结构、机构、热控、数管、G N C等10个分系统来完成。
舱器分离就像剪断“脐带”—连接舱器的一捆电线。四个爆炸螺栓炸开,服务舱用力把返回器推到再入返回走廊,而自己要避让。
宇航级环路热管为试验器保温
飞行试验器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宁献文:热控的功能就是让“小飞”保持一个合适的温度。为此,研制了首个国产宇航级环路热管。目前世界上有同类核心技术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小飞”从月球返回,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二次入大气层,时间长、热流密度大。相当于用炉子持续猛烧。因此,在返回器外部包覆一层特殊材料,可以把摩擦产生的热量隔绝掉,不让它灌向舱内。
返回再入角相当于一张“薄纸”
飞行试验器轨道主管设计师汪中生: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再入角就相当于一张薄纸。“小飞”必须穿过薄纸这样的缝隙,才能安全返回地球。我们在大量的设计论证后才找到符合条件的轨道。现在看,这个轨道设计是成功的。
服务舱拍照记录再入返回过程
飞行试验器相机技术负责人胡永富:服务舱还有一项功能就是用五台相机拍照。相机采用新材料实现轻小型化。最重的4.1公斤,最轻的只有200克。相机还可拍视频,为便于传输,一段连续视频不超过30秒。按计划,舱器分离后,服务舱会上演对返回器“最后的凝望”—对返回器再入返回过程进行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