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成功返回地面的。昨天上午,返回器在北京完成交接、开舱。用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的话说,“获得的数据结果好于预期”。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被网友亲切称为“小飞”。再入返回试验的圆满成功,意味着我国已经突破和掌握以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这将为嫦娥五号任务的实施和探月工程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那么,开舱后的返回器将进行哪些检测?
昨天,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回到了自己的诞生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随着红色幕布被慢慢揭开,经历了八天完美“地月往返”的它,由回收系统交接给工程总体、飞行试验器系统和测控系统。
返回器呈钟鼎状,约有半人多高,整体外观完整。表面的小型玻璃舷窗,以及用于姿态控制的发动机喷口都清晰可见。和大气层正面接触、烧蚀较为严重的迎风面是黑色的,其他位置大多是灰白色。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三期工程总体部葛平,一直陪伴它从内蒙古四子王旗坐飞机回到北京:
葛平:返回过程中,迎风的这边烧蚀的是比较严重的,在背风的这一边,它有一些烧蚀,但是并不是很明显,充分说明第一我们的理论计算是比较到位的,第二我们的烧蚀材料经历了我们国家第一次跳跃式再入返回的过程,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
包括返回器外观测试在内的外测和舱内检测是回到地面后的两项重要工作。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介绍,首先要测量舱外防热材料的烧蚀情况。“返回器”回家的路上,要经历高速穿越大气层,今天能够保持“风度”回到家乡,应该说还是要归功于它首次穿上的七件防热服——七种在外壁被首次使用的防热材料,这些材料通过灼烧,可以带走热能。为减轻整体重量,这些防热材料不是均匀分布,迎风面的防热材料更厚,背风面更薄,目前来看,很多外测数据要好于预期:
杨孟飞:烧蚀材料的后退量,就是材料燃烧要往后退,就是材料要消耗,材料的消耗量也比原来预计的要小一些。原来计划是12毫米,现在初步分析比12毫米要小。
杨孟飞说,除了飞行过程中实时下传的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之外,返回器内部也携带了多种传感器,有的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记录飞行状态,开舱之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杨孟飞:我们有一些传感器,里面的温度、气动力的情况,要进行测量的一些数据,我们叫安全记录器,所谓的黑匣子,要把数据取下来要进行分析。
在返回器回家的同时,它的另一个小伙伴——服务器还在太空中独自遨游。根据计划,返回器和服务器在进入地球回收走廊入口时分离。分离后,返回器进入大气层,服务器则再次向月球进发,未来将绕月飞行。杨孟飞说,服务器上的设备将为后续航天的利用做拓展试验,因此科研人员会尽量让它在天上多做贡献,这次任务服务器上使用的推进剂只有原先所带的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它远不到退休的年龄:
杨孟飞:如果可能的话,还要飞得更长一些,因为现在原料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就是消耗的原料很少。设计寿命,三到五年没有问题,还带了些搭载设备,尽量多飞些时间。
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再入返回技术的国家。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探月三期工程大幕打开。俺么,后续的嫦娥五号任务又将如何实施?
嫦娥五号将在2017年前后发射升空,完成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此前探月工程专家欧阳自远院士曾表示,嫦娥五号将携带两公斤左右的月球岩石返回地球。这将是我国航天器首次从地外天体获得样本,意义非凡。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二期工程总体部部长刘彤杰说,嫦娥五号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将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再上一级台阶:
刘彤杰:它要飞到月球上,按照预定的轨道,落到月球预选着陆区,进行月面采样,采样完成后还要在月面起飞上升,要和月球轨道的轨道器对接,对接完成后,返回器和轨道器组合体要返回地球,所以更复杂。
据了解,未来嫦娥五号将在我国海南发射。目前位于海南文昌的我国第四座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处于建设收尾阶段,运载嫦娥五号的新型大推力火箭也在加紧研制。刘彤杰说,嫦娥五号将用13天左右时间完成“月面取样并自动返回”:
刘彤杰:就是增加在月面采样、停留的时间,以及上升完和轨道器对接的时间。增加这部分时间就可以了,增加四到五天的样子。
由于嫦娥五号任务过程复杂,它将由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轨道器四部分构成,涉及的器件、设备众多。它的体型却受制于火箭推力等因素,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个头小于美国、前苏联,但本领却分毫不差,所以在研制过程中,对它重量的控制是目前最关键的一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