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学者拍纪录片《盗火者》 揭露中国教育弊端

内容摘要:10月26日上午10点,北京市崇文门一家商场的大门刚刚打开,不少人就行色匆匆赶到商场2楼,寻找一个书店。在这里,即将举办一场关于“盗火者”的小型研讨会。这一天...

10月26日上午10点,北京市崇文门一家商场的大门刚刚打开,不少人就行色匆匆赶到商场2楼,寻找一个书店。在这里,即将举办一场关于“盗火者”的小型研讨会。

这一天,天空碧蓝,阳光灿烂,一扫连续多日的雾霾。有参会者甚至开玩笑说:“盗火者点亮了北京的天空。”

纪录片《盗火者》及同名书是这场研讨会的主角。有人评价,这两部作品,真实记录了中国教育现状,“直面当下教育之痛”。

“先生毕竟远去,我们看到的只是背影,而当下真实切肤。”邓康延说。他是纪录片《盗火者》的制片人。此前,他发行纪录片《先生》,记载“民国讲坛上的人”—教育家如马相伯、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陶行知等。

当我们每个人都在问的时候,解决就不太远了

灯光暗下来后,这个不大的书店,立即被一个男低音包裹住。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盗火者》的主题曲,歌词由邓康延集萃中外教育学者的话而成。声音“苍凉温润”,在座者静静聆听。

灯光打开,邓康延站起身,面对众人,简短说了几句。“当我们每个人都在问的时候,解决就不太远了。”

这也是他拍《盗火者》的初衷。几年前,当他带着团队拍摄《先生》时,这位媒体人就萌生了拍摄反映当下教育现状纪录片的想法,记录“最切肤的痛感”。

对中国当下的教育,邓康延深有体会。一年级时,他赶上“文革”。有一天,老师让大家抄写最高指示。很快,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应用题都加上了“革命情节”。1978年,他考上大学后,听到过老师“学校十多年没这么亮堂过”的感慨。

然而很快,“全民翻书的情景在80年代末一风吹过,90年代开始狂风吹票子”。

“教育又重新进入历史的重复。”邓康延曾如是说。

经过两年工作,深度采访30所大中小学、50位一线教师、20位学者教授后,邓康延及其团队,呈现给大家10集《盗火者》,每集30分钟,分别为《重回人的语文》、《呵护童年》、《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等。

这些影像,记录了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呈现了民间“盗火者”的探索与尴尬,也还原了体制内“盗火者”的不懈与无奈。

对着镜头,深圳大学老校长罗征启讲道:“深圳大学,那是渐行渐远的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传奇故事。”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回忆起1980年代中期的武汉大学,也感慨道:“那时候的武汉大学被认为是‘解放区’。”

镜头中那个名叫董仁发的11岁男孩,每天独居在一个可以观望星空的木屋中。晚上和他作伴的,除了蜡烛,还有无尽的夜。

那位名叫马小平的老师,编写的《人文素养读本》,在学校内部刊印两万册。弥留之际,他发问道:“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

还有很多故事、很多人,都记录在这10集《盗火者》中。比如历史老师魏勇、李庆明的公民教育以及以培养“匠师”为己任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就像美国《读者文摘》承诺的,没有一个字无出处。”站在众人面前,邓康延缓缓说道,“我们只记录事实,不讲道理。”

在场的不少人,对邓康延和他的团队致以敬意。有一人特意到邓康延面前,深鞠一躬。

尽管这次研讨会地点变化多次,还是有六七十人找到这家书店参会。有一人,甚至是刚赶到北京,拖着拉杆箱到了会场。

天空飘来一片沉重的叶子

邓康延等人发言完毕,灯光又暗下来,那段“苍凉温润”的旋律再次响起:“……今天交给你一个孩子,明天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在座者依旧静悄悄地听着。

主办方以《盗火者》的主题曲营造一种氛围,以致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一上场就说,秋天来了,天空飘来一片“沉重的叶子”。

在《盗火者》的故事中,这片“沉重的叶子”与一个名叫叶开的人有关。无论纪录片以及书,都是从叶开的故事开始。

叶开是《收获》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几年前,老师说他的女儿有阅读理解障碍。

当年他9岁的女儿,喜欢读童话、幻想文学。她能熟练背下《窗边的小豆豆》、《哈利波特》中的一些章节。但她的语文作业,常常让身为古典文学博士的妈妈手足无措。

这名小女孩学到《智烧敌舰》一文时,作业要求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她写下孔明和庞统两个名字,并得到了妈妈的首肯。但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拍摄组记录下了叶开的讲述。这名中年人在镜头中说道:女儿所谓的“阅读理解障碍”,只不过是她的回答不符合教材的标准答案。

学者周国平(微博)也遭遇过一次尴尬。朋友的女儿,让周国平回答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的有关问题。结果,他只得了69分,比朋友女儿的得分还低。

在纪录片《盗火者》中,有学者评价道:教师不是一个卖矿泉水的,教师应该是纵火者、窃火者、点火者。

有参会者对叶开、周国平的故事非常了解。一名学者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实验室里培养教育家”。他的话音一落,就迎来一阵热烈而持续的掌声。

对教学种种弊端,民间有了突围者。这场研讨会的主题就是“盗火,教育变革的民间突围”。研讨会的材料上写道:“这种来自民间新教育的冲击持续而坚定,传统教育模式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在被重新建构。”

华德福教育理念的践行者,进行了一种尝试。有人说,成都的这所华德福学校像农庄,又有点像民国时期的乡村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学生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学校自己设计了融合语文、数学、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自然也没有偏科一说。

一次“探索世界”的主题写作上,一名学生甚至只写了三行诗:“雪花飘落到大地上,温柔而又亲切。干草堆、马槽里,小小的新生命正在诞生。天空上一颗明亮的星星,为那新生命带来祝福。”

山东省茌平县的杜郎口中学,一度面临被关闭的危机。校长崔其升赞同“教育即解放”,他上任后,鼓励学生自己讲课。老师只讲10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每间教室都配有4面大黑板,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写到上面,供老师和同学批改。

一度,学校仿若旅游胜地。为限制人流,学校甚至开始收取门票,每人每天70元,近几年稍有涨价。来杜郎口中学取经的各地老师已经超过100万人次。

还有赵明,开创了一个在家上学联盟网站;还有张建柏和他的今日学堂,等等。

这些故事都出现在《盗火者》中。一名参会者说,这些都是民间突围的“火种”。邓康延在《盗火者》一书的序中写道:“《盗火者》只是当下教育的多元解读之一种,难免偏颇与失误,但它确实是火,不论点燃了什么,火就是态度。”

这条供人们向上攀爬的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同样灯光暗下来,同样的旋律,那名男低音唱到:“……一个灵魂就是一片天空,守着东方一张课桌……”此时,MV的画面切换到一名农村的女孩,在简陋的教室中,低头在课桌上写作业。

在《盗火者》中,有一些地方的课桌前,竖着一个高不见顶的“天梯”。而“这条供人们向上攀爬的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纪录片的编导之一况冶就是如此。她是一名“80后”。因户口问题,付不起高额的借读费,只得跟随在日本工作的父母到日本求学。

况冶曾和团队一起到贵州六盘水,拍摄那个因孩子坐索道上学的照片而出名的小学。这里的故事,呈现在《天梯》中。而在《盗火者》书中,则以“断裂的天梯”为名。

在新闻图片中,一条并不粗壮的钢缆横跨山崖,两头分别有牵引工人,一个一米见方的铁笼子里,孩子或站或坐,正在渡过这道天险。

到那个地方后,拍摄组发现,在索道修成之前,孩子们只能沿着峭壁上的一条勉强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上下学。几年前,两名女孩不幸坠崖身亡,其中一人的尸骨至今未找到。为此,当地人才自发集资修了索道。然而新闻图片曝光后,这条索道被当地政府叫停使用。

“我感觉很无力。”站在众人面前,况冶几乎一直低头说话。灯光照射下,能看到她忧伤的表情。

让拍摄组感觉更可怕的是政策上的“天梯”。不久后,这所名叫红德小学的学校将被撤点并校。届时,村里的70多名孩子至少要花4小时才能到最近的学校上学。

《盗火者》中提供了日本的例子。在邻国日本,只要能招满10名以上儿童,就可以办一所幼儿园或学校,并由国家补贴。日本山手县平郡岛上,有一所只有一位小学生和一个老师的小学,宽敞的体育馆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长崎县长崎市西部80公里的离岛—岛,还专门为一个学生配备了一所学校。

《盗火者》书中写道: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农村小学生的辍学率回到1990年代水平,初中辍学率高达43%。

 

对于此问题,这次研讨会上的专家、教师及民间突围的践行者也无可奈何。“这是体制性障碍。”有人点评道。

事实上,不少民间教育的践行者,还是“黑户”。还有漂在各大城市的大学生,也面临着种种困难。这些故事都出现在《盗火者》中。

“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一个故事。”拍摄组一名成员说道,“历史又在重复。”

临近结束,这场研讨会被一名听众打断。她本来已经离场,但迅疾折回来,插话说:“你们和他们一样,这个会还不是被安排好的?给过听众一个机会吗?”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媒体称广州原副市长用经济学思维敛财近3亿元

下一篇:山东15条高速公路延期收费 官方:贷款尚未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