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以“聚变星原”为主题的凤凰金融峰会暨A轮融资发布会近日在京成功举行,峰会邀请到国内外众多业界权威、商界领袖和学界专家,对未来金融经济改革、金融创新、智能金融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与分享。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俏先生参加峰会并以“我们热爱的金融”为主题,对中国的金融发展走向做出了深度解读。
通过回顾近35年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指标,刘俏先生总结道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GDP这样的模式几乎到了尽头,特别是为之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改变现在的中介效率低、中间环节多、过多融资交给银行的现状,而简单直接有效的提供金融服务,并能帮助我们提升微观活力,那么这样的金融就是一个我们热爱的金融。
这种判断与凤凰金融的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为社会营造诚信健康的金融环境,有效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使命不谋而合。凤凰金融通过合理的利率去筛选出真正优质的中小微用款企业以及个人,并引入国内排名前列的各类金融机构作为增信,来保证投资产品的安全稳健,极大简化了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贡献自身力量。
以下是演讲实录:
刘俏: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讨论一下我自己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标题是叫我们热爱的金融,这算是一部分研究成果的汇报。金融本身是个中性的词汇,我们讲到好金融或者坏金融的时候,其实把它跟我们实体经济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了。金融的本质其实非常简单,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把储蓄变成投资的一个过程,就是把资金的需求方跟多余方即提供者联系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从这个角度讲的话,其实中国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我们金融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我个人是把中国经济在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讲到1980年到2010年这30年,是高歌猛进的阶段。中国保持将近10%的年化GDP的增长速度,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的金融很粗暴,但它把储蓄变成了投资,每年高达40%到50%的GDP投资率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这个阶段的话,到目前为止已经难以为系了,因为我们支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在慢慢消失。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们人口红利的问题,按照麦肯锡的研究,到2024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会达到峰顶,那么劳动力人口占整个人口比例在2012年就已到峰顶了。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未来依靠这种要素投入、投资拉动式地粗放成长,在中国应该很难持久下去。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跟金融相关的原因,靠规模导向,靠银行信贷来支撑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规模很大的衍生品或者后遗症,就是我们的债务问题。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同样一个麦肯锡报告,在去年6月底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债务占到GDP的282%,其中我们企业债务已经高达GDP的125%,那么去年GDP大概是60万亿人民币的概念,去年我们整个债务规模应该高达75万亿人民币,甚至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高一些。怎么理解这个数字?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经济体系里面融资成本是8%的话,意味着我们一年国民产出10%来支付利息,我们不讲本金,这样的状况在未来是难以维持的,中国经济需要思考一种新的增长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金融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大家比较关心房地产,原因很简单,我们40%-45%的债务是跟房地产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家庭住房抵押贷款、房地产行业的一些融资、政府跟房地产相关的债务,合在一起占到GDP的40%-45%。那么这样情况下,整个经济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个人理解,我们经济靠投资拉动这样的模式几乎到了尽头。大家看到的图是我们做的一个分析,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看两个指标,横轴是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纵轴是该省市自治区投资占GDP的比重。那么大家看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里面,第一次出现了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以往的商业发展逻辑、经济发展逻辑只要增加投资,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在今年第一季度失效了。那背后的隐台词是金融增长模式真是到了开始调整的时候了。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高度增长靠投资拉动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我们的企业规模非常大。我们中国跟美国在财富五百强一个数字对比,2011年61家企业入榜,2012年73家,2013年95家,2014年100家,2015年是106家,美国同期降到了127家。按照这个速度,中国应该在两年之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拥有财富五百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财富杂志按照一个单一的指标,我们讲到的规模,即消费收入、营业收入来衡量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我们进入五百强的企业,大家可以看到一下,能够看到一些规律出来,如果观察名字前两个字,可以迅速发现绝大部分是央企或地方国企。2015年有106企业进入500强,民营企业只有10家左右,而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认为在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面比较有启发意义的几家企业,包括BAT,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他们都不是五百强企业,他们销售收入没有突破今年237亿美金这个门槛。从这个角度讲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过去35年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东西,我们对规模的追求,对规模的认同,这个问题到了目前应该说到了改变的时候。那这对我们金融的启发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应该理解的好的金融,我们热爱的金融?
跟大家讲一下,我们讲A股市场经常是一个奇葩的市场,其实的话严格分析A股市场背后的定价逻辑非常简单,大家看到的是从1998年到201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上市资本收益率,这15年平均是3%的样子。也就意味着上市公司,中国企业里面最好的群体,他们一块钱的资本投入进入运营之后只能带来3分钱的利润,那这样一种上市公司带来的质量,应该给投资者怎样的回报,大家可以估算出来。
做一个对比,美国我们做了一个过去38年,从1963年到2001年的比较分析,大家看到这个绝对数非常高活动。平均值这38年是11.6%,而中国是3%,这两次资本市场的企业质量有明显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我们说A股给市场什么样的回报,从这个角度讲也并不奇怪,这也反映出我们理解的金融应该不是这样的金融,简单一点讲,我个人理解,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大概从我们讲到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你可能就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指标,一个是投资率、一个是投资资本收益率,按照这两种指标不同组合的话,我个人理解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四种可能的场景。
第一种场景,大家看东北角,如果保持高达GDP50%的投资率,这样我们投资收益率和效率可以提高,这样情况下中国保持高速高质的增长,可能会延续五到十年,但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个人甚至认为是零。第二种可能性,如果按照顺时针大家看到的现状意味着什么,我们通过比较激进的财政政策或者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来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投资率,但同时我们投资收益率没有办法提升。这个时候中国还可以获得8%或这个之上的增长率,但我们的金融资产质量比较低下,我们叫做把它叫现状,现状虽然可能性会很高,但这种现状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这是为什么中国领导层讲新常态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第三种场景,是我们讲到的中等收入陷阱,假如我们企业家上市的意愿、投资的信心、投资的利润都降下来了,同时我们经济生活的质量没法提高,中国可能维持1%到2%、3%的增长速度,那么这样我们人均GDP可能永远摆脱不了中等收入陷阱,12000美金这个标准,这种可能性是有一定概率的。最后一种新常态,我们投资率降下来,整个经济质量、企业的投资效率提升,这样情况下我们只有5%到6%的GDP增长速度,但我们的微观基础,我们的企业活力很足,创新能力很强,这种情况下一个高质量的5%远远胜过低质量的8%甚至10%,我们把之成为新常态。从这个角度理解,新常态本身是动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可能性,而这里面关键的指标、活动策划,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说到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就是投资的效率,或者说中国经济生活微观基础的活力。从这个角度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我想的话判别金融指标非常简单,如果未来的金融帮助我们提升微观活力的话,那么这种金融是好金融,是我们乐意见到的,我们可以热爱的金融。
关于好金融和坏金融我简单说一下。我自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这个应该不是好金融,我给大家看到的去年10月份到今年10月份股市的变化,短短的一年时间草田策划我们从2400点到5100点,再跌倒3000点的样子,这个起伏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喜剧和悲剧。但问题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面,类似的场景我们是经常见到,我记得黑格尔讲过一句话,历史一般出席两次,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闹剧,中国的话呢,我们都是连续剧,我们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全球在过去十年给我们的启发的类似的坏金融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看到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全球比较大的金融机构股票市值的变化,让人感觉震撼的是,花旗集团在2007年的2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市值是270亿美金,到2009年的2月份就是危机影响最深的时候,它的股票市值只有80亿美金。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股东血本无归,这是坏金融。如果现在打开雷曼兄弟的网站的话,大概i进入眼帘是这样一个信息,2008年9月14号,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这样的话,一个有160年历史的一线投行,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企业倒闭了,那么它带来对实体经济的伤害,对股东的伤害其实非常严重,这是坏金融的例子。
中国的例子就不讲太多,总之的话,我们在总结现阶段中国金融体系的时候,我个人感觉有三个特别大的结构性的问题,使得我们金融可能出现变坏金融的苗头,第一,中介效率非常低;第二,我们结构非常不合理,我们把过多的融资交给我们银行体系,让银行承受了很大的系统风险;第三,我们中介服务覆盖面比较窄,大量的人口、大量的企业被遗留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这三个问题和在一起使得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金融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金融。
大家可以看一个图,这个图基本上反映了我们现在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我们对它未来的期许,大家可以看到例子是美国了,最近一位叫托马斯的学者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他研究了美国过去130年,整个金融行业对GDP的贡献比例,左边的纵轴是这个比例,长时间保持4%到6%之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段时间曾高达7%,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迅速降为6%的样子。美国过去130年整个金融体系对GDP的贡献,5%、6%最高7%。而中国今年上半年,我们GDP里面9.5%以上来自于中国金融体系。那是不是金融体系贡献越大,标明它越重要,其实不是这样。金融体系贡献越大越是来自它的价值附加,高达9.5%的这样一个金融体系的贡献表明什么?表明中国金融的中介过程中有太多的中间环节,每一道中间环节都有收费,都有所谓的“价格附加”,那么合在一起高达9.5%,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它严重的反映了金融本质发生的变化,它不再是简单、直接有效的把两端连在一起的中介过程了,它有太多的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聚在一起使得中国金融体系不再具有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热爱的金融是什么样的金融?我们的标准非常简单,如果我们把金融占GDP的比重从9.5%打下来,我们打掉中间环节,让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能够直接的、高效的产生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高效、我们热爱的金融。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未来有没有机会,希望在什么地方,我跟大家讲几个我个人理解的,在经济生活中比较正面的力量,因为冬天大家比较冷,我们讲讲比较温暖的东西。在我想关于未来,给定中国的体量、发展态势的话,我个人理解我们这个估测到2030年,我们能保持一个5%到6%这样一个每年GDP的增长速度,同时的话我们通胀的比例能够保持3%、4%的样子。这种情况下,我们名义GDP增长速度可以高达9%到10%,按照这种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名义GDP可以高达250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数字,是现在的好几倍。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下金融资产的规模,去年是GDP的3.59倍,在美国是4.6倍,假如说在未来15年我们保持3倍到4倍规模的话,到2030年,也就是15年后,整个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将达到九百万亿甚至一千万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现在最大的银行机构是工商银行,工商银行整个资产规模是20万亿的样子,也就意味着15年后见到可能相当于45个甚至50个工行这样体量的金融机构存在于中国的经济生活中,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振奋的未来发展方向。
怎么到达这一步,跟大家分析一下,其实我们有4个亿的90后到2030年,而这四个亿90后很大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本跟过往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测算到今年中国受过高等人口教育的人口一个亿,到那个时候变成两个亿,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点有超过两个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美国目前最大有九千万,韩国只有九百万,我们小两个亿。那么这两个亿的人,他们有什么消费需求,有什么金融服务的需求,将直接左右到2030年整个中国金融的业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全世界某个产业的格局,像中国创造的变化,其实未来向为中国制造的变化,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这里面最主流的占据消费者我们讲到超过四个亿的90后,有两个亿的人口受到高等教育,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制造产品,将变成未来世界产业格局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到2030年,中国肯定会涌现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因为过去30年中国高速发展之后,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企业家,未来15年,给这样一些结构性的因素的话,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从这个角度讲,一句话来结束这个简单的演讲,如果我们金融能够真正的把对GDP的贡献从9.5降下来,我们简单直接有效的提供金融服务,那么未来的金融就是一个我们热爱的金融,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消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