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在位于鄂西北的偏远山区、至今还是全国贫困县之一的郧县。孙猛的老家所在村庄被巍峨的群山所包围,村庄就坐落在大山沟里,绵延的盘山公路成了这个封闭村庄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奶奶曾告诉孙猛,家门口的大山中本有葱郁的植被,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炼钢铁”潮惨遭破坏,由于放牧、被持续砍伐作为柴火,村里的树林自那场运动以后再也没能恢复。所以,孙猛儿时看到家乡的山已然贫瘠、荒芜。
尽管荒芜,这些山依然是少年孙猛经常光顾的地方,而他的伙伴是家里的老黄牛。
“山区耕地狭窄崎岖无像样道路,人力和牛是最重要的劳动力。”孙猛说。
带着牛去山上吃草是儿时孙猛的一项重要任务。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黄牛对于整个家庭的重要性,更加因为这项任务的“艰巨性”。
放牛的山路很陡峭,一座连着一座,早上拿着藤条出门,中午下山回来吃饭,吃完饭赶紧上山去找牛。由于能吃的草不多而且分散,需要让牛自己找草,所以不能拴住牛。这样在放牛的过程中就发生了很多事情。“到现在我女儿最喜欢听我讲放牛的故事!”孙猛笑了笑说。
这项工作确实给幼小的他带来了内心的刺激和触动。“放牛的过程中危险无处不在,牛会不小心踩空石头滚下山,大孩子会欺负小孩子,鹰会过来啄牛的眼睛,碰到大雾天气,找牛成了极具挑战的工作,还得担心是否有野兽出没……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确实很惨烈 。”孙猛感慨到。如果在山上不幸遇到恶劣的天气,春夏之交的鄂西北山区会下冰雹,“那种电闪雷鸣,冰雹倾泻在身上带来的恐惧感,像是生命快要结束了”,如今回想起来他还是会后怕。
然而,尽管生活艰辛,当谈起自己儿时的家庭,孙猛还是有说不尽的话题。
父亲是一名乡村老师,由于工作地点在外地,家里的农活就交给了要强、能干的母亲,作为长子,帮助母亲分担家务农活成为孙猛儿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父母对孙猛的教导,也形成了孙猛一直秉持的最朴实的处事方式和商业思维。父亲不善言谈,但痴迷各种书籍,是村里位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母亲通情达理,心灵手巧,很有人缘,不仅是家庭主要的劳动力,还是村里唯一懂些儿科的人。母亲对儿时的孙猛说,做人要讲道理,为人处世要能为他人着想,要稳重稳健,不能太冒险不顾后果。父亲则以自身的勤学奋进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
如今,无论是在事业还是为人处世上,孙猛都比较注重稳健和持续学习。这无疑和早期的家庭教育紧密相连。
少年时代最让孙猛自豪的事情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从小学至高中,他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而那时最让他和父母忧虑的事情莫过于筹措学费,因为弟妹都在上学,父亲一个人每月几十元的微薄薪水显然无力承担所有孩子的学费和家庭开销,只得向亲朋好友借。而同样生活在偏远乡村的亲朋好友,也大部分是囊中羞涩,吃闭门羹是常有之事。曾有一同村青年在外地打工挣了些钱愿意出借,但前提却是母亲必须答应并说服把外甥女(孙猛的表妹)嫁给他。“至今我都难以想象父母亲是怎样拼凑起那些学费的,那时完全没有金融服务,学费一家家拼凑起来,也算是众筹了”,孙猛说。也许就在那时,孙猛内心已经隐隐约约埋下了普惠金融的种子,虽那肯定是模糊的。
初中时,孙猛在镇中学住校。学生要靠上缴粮食换取饭票。初二初三时由于收割前连续暴雨,粮食全部出芽,食堂里吃的自然也是这些发过芽的粮食做出来的。“食物本来就不够吃,再加上发了芽,稀得像水,甜得令人作呕”,因此,那两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
回顾童年,“放牛”“农活”“学习”“饥饿”和“借钱”这些关键词占据了孙猛大部分的印象。那个时候孙猛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一天可以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小时候想法不多,只想什么时候能长大。”
“大学真的大开眼界了”
高中时的孙猛成绩依然名列前茅,此时的他已经清楚自己一定会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整个大学期间,除了努力学习,孙猛还摸索着做点小生意,做家教……
而他在高中时期种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也在时时鞭策着自己。刚上大学时的他有个模糊的梦想,就是希望从政,“至少要改变乡村一些不好的现象”。若不是因为大学的图书馆,孙猛如今可能已经成为一名政界人士。
但无意间读到一本叫《金融家》的书,让孙猛放弃了从政的梦想,而种下了自己金融的情怀。“一本国外翻译过来的书,记不得作者是谁了,讲述将美国和欧洲金融市场,分析得很有意思”孙猛说。
而他的母校——中南财经大学,正是这颗“金额情怀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大学生”还是“精英、人才、稀有物种”的代名词,郧县作为贫困县的命运虽未改变,但大学生孙猛作为山区里唯一走出来的放牛娃却着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这股春风。大学校园氛围活跃,大学里的他们会组织模拟股市,他开始有了模糊的风险意识。当时大学课堂引进西方经济学,第一次知道“原来经济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有些老师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回来比较敢讲,对人的思维启发很大的!”,提起这些,孙猛显得有点激动。
然而就如俗话所说:理想很骨干,现实很丰满。临近毕业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孙猛开始迷茫,家里的负担仍然很重债务缠身。最终孙猛决定放弃考研究生,先工作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兼济天下”的理想还一直存在。
毕业后的几年比较顺利,顺利进入国企邮政系统,工作得心应手,是单位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之一,户口问题得到解决,债务危机安稳度过,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工作体面而舒适,拿着稳定的高薪在深圳踏实下来。
似乎放牛娃的故事讲到这里要圆满结束了。
但思想的本质即不安。
孙猛也有这种预感,他开始焦虑寻找,“是不是应该再做点什么?”,他想到了自己当初模糊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金融梦便这样被拾起。
“我要开始干点自己的事情了”
马斯诺曾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孙猛的“自我实现”分为了三步走:清华脱产MBA的学习和出国留学;去拟上市公司负责上市积累资本市场经验及人脉资源;和兼济天下的实践——创办达人贷。
清华MBA的第一堂课是Orientation活动,即入学导向,在活动开始前,党委书记陈章武教授强调清华学子的社会责任。本来就热爱学习的孙猛,抓住难得的人生机遇,在清华校园里如饥似渴的学习。而最让他难忘的是学校提供的世界级顶级资源,比如各国政要的演讲,来自世界顶级学者的讲座,以及国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分享人生经验,各种社团活动,都让他眼界更加开阔。“你可以从各种优秀人士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思考的逻辑,你还可以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在清华的几年,给他最深的体会是:参加不完的活动,看不完的书籍,讨论不完的案例,做不完的作业,每天时间总是严重不够用,在两点前基本没有睡过觉。学校的经历让孙猛大大开阔了眼界,还让他慢慢积累起了更多的自信。
学校更多的是看到问题,发现现象。而在社会中更需要的是实践。毕业后,他选择去一家准备上市的公司,并负责该公司的上市业务,上市后还负责投资者关系、投资融资、战略等。工作中,孙猛敏锐地看到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这使他学生时代的金融梦进一步萌生。由于工作关系,孙猛还经常关注国外资本市场的动态,Lending Club的崛起让他兴奋不已。但是当时国内对非法集资的定义和吴英案的确让他心有余悸。孙猛所在的上市公司与另外一家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终于取得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牌照可以合法的开展贷款业务,这给了孙猛实战的机会,孙猛作为筹备人和第一任CEO负责这家小贷公司。在这期间,孙猛对全国小额贷款业务的观察更多了,体会则更深了,但区域性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业务范围的限制和业务模式的问题让他看到了小贷公司的局限性。2013年,当p2p行业的先驱们风起云涌,两会以及各部委的对市场传达出的包容信号,孙猛感觉到政策已经很明朗了,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达人贷就这样在孙猛的牵头下诞生,从开始模糊的认识,到一步步形势变得明朗,再到达人贷致力于打造为小微企业贷款金融平台。在创办达人贷这件事情上,孙猛的实际行为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情需要许多条件,而方向也是在不断地对事实的判断中渐渐摸索的。
“其实看到的市场和你真正要做的还是有一点距离的,所以要寻找一个切入口,要有积累,要有条件。条件成熟了才可以开始做这个事情”。他平静的说。
而至于情怀,孙猛和他的达人贷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