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涛/文
今年以来,青岛市李沧区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平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要求,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公共法律服务创新融合为契机,主动适应司法行政新形势,努力拓展服务群众新方法,做到听政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
一、提高思想认识,推进依法治国
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历史和现实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部署,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通过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浓厚法治文化氛围,优化法律服务产品,启迪公众法治思维,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全面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委、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详细阐明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性质、建设意义及其保障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今后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意见要求,李沧区结合区域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实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载体,围绕“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着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实现了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目前,全区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率100%,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6个,品牌调解室8个;全区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100%,建立社区听证、政府服务、涉法涉诉化解、弱势群体维权等法律服务人才库6个;建成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室)20个,依托街道司法所和工会、妇联等部门组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7个。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电话、实体窗口等渠道,不断丰富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在区域内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设李沧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上线运行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推动了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的一站式解决。
二、加强实体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打造李沧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律师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优化整合,集中办公、统一受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加强部门联动,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根据全区地理特点和居民分布,在法院、检察院、政务服务大厅等建立便民服务点,及时受理回应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形成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落实经费保障,加大硬件投入。完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相应的办公设施,同时设置专线网络,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司法局、街道办事处政务网联通,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公共法律服务高效落实到位。
二是优化管理运行机制。下沉服务,充分利用区内法律服务资源。选派工作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的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在法院立案大厅、人社局服务大厅等开展工作,推动案件在一线发现、由一线处理、到一线解决。主动作为,扎实开展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选派全区优秀律师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协助区司法局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接受群众咨询,参与社区依法治理、平安建设和社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创新推介,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法治宣传方式。通过青岛市司法局官网、李沧在线等平台发布司法行政动态,并借助李沧区司法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由幕后到台前的转变。
三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规范监督考核方式。制定下发了《青岛市李沧区司法局工作纪律管理办法》、《李沧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运行维护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用制度规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拓宽监督渠道。在完善投诉处理、严明工作纪律的同时,加强工作监督力度,不定期进行查岗和工作督查工作,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规范化、透明化、便民化。注重监督考核结果运用。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正服务等群众关注的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工作理念。截至2016年7月,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共受理群众咨询500余人次,举办法治讲座23场次,调解矛盾纠纷150余次。
三、运用网络手段,增强服务实效
一是互联网思维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敢于创新,率先推出网上公共法律服务。2016年5月20日,作为青岛市率先上线的李沧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平台的上线运行开创了李沧区司法局互联网+司法行政的工作新格局。善于总结,不断探索服务群众新形式。通过将线下的公共法律服务优化移植到网络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集约化、平台化、模块化,改变了过去公共法律服务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的被动局面。忠于职责,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开展工作。平台的设计原则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到位,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群众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均可方便查询公共法律服务动态、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公共法律服务。
二是八大核心模块上线实现高效服务。创新融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融合了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涵盖了当前司法行政业务的各个方面,实现了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服务群众,体现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平台的上线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窗口服务,方便群众在网络实现查询导航、法律援助预约、法律问题咨询等服务,完善了司法行政工作的服务格局。抓住关键,提升全区干部学法用法积极性。李沧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区机关干部学法考法模块,将全区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纳入管理,实现机关干部学法考法全覆盖,这一创新性的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广。
三是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推进法律便民。促进社会公平和谐。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服务延伸至社区乃至居民家庭,扩大了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与均等化。节省群众时间精力。通过平台的网上预约、网上咨询功能,避免了群众的奔波之苦,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从门口到门口”的无缝衔接。三是法律便民精准服务。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载体,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网络整合贯通,进一步理顺了受理分流、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处化解等环节,为群众提供一体化和一站式的公共法律服务。自5月20日上线以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共受理群众网上咨询100余次,40余名群众通过网上预约办理了法律援助和公证业务,全区3000余名机关干部实现网上学法考法,真正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和网络的融合发展、融合服务。
四、明确职能定位,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深入一线,打造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窗口。面向基层,提供法律服务。安排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定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代写、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法律服务;为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意见,推动社区安全稳定运转。深入基层,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基层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司法所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优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梳理整合,第一时间协调反馈。扎根基层,守护群众平安。积极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建立基层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常驻派出所、社区法庭等一线部门,止争执于源头,护平安于一线。
二是融入大局,构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堡垒。主动作为,创新履职服务举措。结合李沧区重点项目多、外来流动人员多、区域管理服务压力大的特点,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主动介入重大项目的合同审查、征地拆迁、涉法涉诉案件化解等工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立足本职,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成立李沧区律师服务企业人才库,为企业提供从人才引进、合并重组、劳资纠纷等一系列法律服务,保障企业平稳发展,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组织律师参与涉法涉诉案件化解及信访接待工作。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涉法涉诉案件及信访问题,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通过适时提供法律咨询、解答及引导,缓解当事双方的对立情绪,推动案件得到公正妥善解决,保障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是关注民生,打破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制度藩篱。建立法律服务长效机制,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充分发挥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法规宣传员、社区管理参谋员、法律事务服务员”的作用,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定人、定点、定岗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着力构建“半小时”服务圈,实现法援网络全覆盖。与劳动监察、工会、仲裁院等部门单位形成高效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老年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真正架构辐射全区的法律援助网络,实现应援尽援的目标。加大法治文化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法治宣传全覆盖。扎实推进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重点谋划全区主题性法治文化园和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建设。以点促面,逐步推进“1+5+N”法治宣传模式推广,着力建设一批便民利民、寓教于乐、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阵地。
【作者为李沧区人民政府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