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环保部通报了除夕至初一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按PM2.5小时峰值浓度排序,列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最大的十个城市。在同一时段,全国338城中124城为重度及以上污染。受影响最大的是大同;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受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影响最大,该区域受影响最大的城市是保定和北京。
雾霾的最大元凶不是放鞭炮,但放鞭炮会加重雾霾,特殊时点还会是雾霾的首要诱致因素。环保部监测司就披露,过去三年春节期间PM2.5小时峰值浓度最高的前10个城市,峰值大都在除夕夜间至正月初一凌晨、正月初五或正月十六夜间,主要是烟花爆竹燃放所致。
正因如此,这两年,少放、不放烟花爆竹的呼声渐高。拿北京来说,时值北京烟花爆竹“禁改限”第12年,与“解禁”伊始时相比,如今除夕就“安静”得多。北京市政府烟花办28日凌晨就发布数据,全市烟花爆竹销售量同比下降4.9%,集中燃放持续时间比往年明显缩短。这番态势,熨帖人心。
但移风易俗也有阶段性,就目前看,整个社会离彻底消除鞭炮造成的污染、实现“无霾春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要“渐进”,不意味着鞭炮污染防控工作就得“徐行”,在很多问题上,它仍须“快进”。
针对当下烟花爆竹所致污染在地域上的“成片化”特征,在禁止或限制鞭炮燃放的动作上,增强区域联动联防联控,加强步调的协调性,就很有必要。
雾霾不是移动范围可控的“筋斗云”,它具有快速扩散性、跨区域性,其分布不会“画地为牢”。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曾发布2015年度全国PM2.5跨省输送矩阵,显示除新疆不存在PM2.5跨省输送外,其他省份都存在一定的输送比例。
烟花爆竹燃放制造的雾霾,同样会跨区域输送,而不会受限于现行“条块分割”的环境治理版图,只祸害“本地”。比如两个相邻城市,一个禁一个放任不管,烟花爆竹带来的污染就会跨地区扩散。
因而其治理,也不是一城一地的事。在对减少鞭炮燃放的推动上,也要多些多地联动,在禁、限或其他政策动作上,也宜有置于大盘子中统筹考量的意识——可建立“府际”联席会商机制,通过科学评估,确定哪些地方该禁(限)、哪些地方可以允许燃放,而不是因循行政区划“各自为战”的防控模式,各打各算盘,你禁你的,我允许我的,哪怕你那雾霾再重,我自岿然不动。
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区域性联防联控体系已经成形。而鞭炮燃放后会成为污染源,在科学层面已无争议。在很多地方,治霾正日趋精细化,包括露天烧烤之类的也都考虑到了。在此情景下,把烟花爆竹归于污染物范围,在雾霾预警中将其纳入,并加载雾霾治理上已有的区域联动模式,也合情合理。
此外,由环保部通报内容看,大同等本就是重霾频发的城市,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治理尺度也不妨收紧。燃放烟花爆竹,并不涉及重大民事权利,跟雾霾损害的呼吸权不可比,基于治霾需要,依照正当程序扩宽限(禁)放区域,也合乎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