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就是小折叠凳,前人叫“胡床”,意义是胡人的坐具,或来自胡人的坐具。隋朝时忌言“胡”,以其交腿而立,改称“交床”、平易近间也叫“交杌”、“交凳”。由于玲珑简便又可折叠便携,既可做登踏上马之用,又可于途中随时下马安息略坐,因此也叫“马扎”。
关于胡床最早的文字记实是《后汉书·志》里的“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有人据此揣度胡床大要就是正在东汉年间由西域传入华夏的。而现存最早的出土史物是东魏赵胡人墓出土的女佣,其左腋下夹一胡床。
马扎的座面根基由绳索、皮条等软织物连挂而成,华夏人也有以藤编软席做面,收叠时天然下垂而合,行可捆扎于马背或由随从扛挟,停可展开即用,确长短常轻盈便利适用。这一形制延续至今,即便今日很多街边大爷所坐或是行军马扎,仍然取古时并无二致。
上折式硬座马扎是后期另一形制,起始年代并无明白记录。现存实物最早呈现于明,相信这也取明代硬木家具的昌隆相关。其以两面内拆硬木曲棂的木框做座面,四周雕饰収,应时座面上提并拢,脚部带踏,毗连部位多以铜件加固裹饰,全体体量加大,华巧贵气及远超前类。
也有“马扎”,叫Campstool,即露营凳,可知其同样为户外行歇之用。它最早发源于古埃及,正在英美出名博物馆博物馆拆修结果图)中仍可见3000多年前留存下来的精美实物,年代远早于“胡床”。传入欧洲后,又演变为宫廷家具中的软座交凳,极为华美。我们的“胡床”会不会是经由匈奴人辗转而来的舶来之物,是个有待考据的风趣课题。
很多学者认为马扎的流入了中国人向高坐形态的改变,正在中国人的起居糊口演变和家具成长史上有里程碑式地位。而交椅也是由马扎(交凳)演变而成的一种带靠背、撘脑和扶手的大型折叠坐具。但无论是交凳仍是交椅,古时自都不是寻常们之用,用者非卑即贵。
正因其新颖工致而地位不凡,古之文人雅士也多有青睐和吟诵。白居易有诗“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杜甫有“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更是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