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的那段创业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拍成电视剧,更是一场梦,一生难忘。#TalkBox”
黄何在手机屏幕上打下这一段字。他刚看到新闻,自己几年前的一段创业经历,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在看到电视剧播出新闻的这天,他其实并没有太多时间缅怀过去,这已经是他创业的第10年,公司现在有三个产品在开发中,其中一款已经是被评为苹果年度最佳的明星产品。
数月后,这部名为《创业时代》的电视剧正在热播。黄何之前所在的创业公司TalkBox是这部剧中名为 “魔晶” 的即时通讯软件的原型,而据《创业时代》小说原著作者付遥所说,黄何所在的TalkBox正是小说中极具天赋的互联网从业者卢卡的公司。
电视剧《创业时代》海报
其实,黄何的创业故事开始得更早。17岁,黄何抢注了被称为Windows之父,微软第三号人物 Jim Allchin 的全拼姓名域名 jimallchin.com,因此和 Jim 成为忘年之交。20岁,黄何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档红极一时的网络视频节目《一日一囧》,以日均200万的播放量成为当时国内最火的播客之一,也是第一批互联网“网红”。
22岁,黄何所在的TalkBox团队设计了第一个按住讲话的语音社交软件TalkBox,后此功能被微信2.0借鉴,该故事成为Angelababy和黄轩主演的电视剧《创业时代》原型。
25岁,黄何拿到中国知名投资人徐小平的注资,从香港飞往美国硅谷开疆拓土,成为硅谷知名科技大会 TechCrunch Disrupt Startup Battlefield创业竞技场中首个进入决赛的华人团队,入驻硅谷顶尖孵化器Y Combinator。
“第一次见他就知道这个创始人不一般。”现任MDT量数首席运营官、前华为消费者开放平台运营总监周志强说。他和黄何相识于两年前的一次创投活动。当时他对黄何的印象很深,在风投界阅历颇深的他,认为黄何看上去是一个“有点奇怪的”非典型CEO。
黄何
黄何留着一头长发,通常会把它们在脑后扎成一个髻,下巴留着一撮胡子,乍一看比他真实年龄大了很多。刚到而立之年的他,却总是被同龄人误认为是大叔。
千禧年刚到来的时候,互联网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仍是天方夜谭,这时刚上中学的黄何已经学会“科学上网”看国外的新闻,觉得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于是开始自学网站编程,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建了一个当地学生的社区论坛网站。后来,这个网站获得了非常大的流量,许多学生、老师都喜欢登录这个论坛聊天、交朋友、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最后网站由于太过流行,引起了黄何就读的学校、教育部门的注意,最终被教育局托管。
不久,黄何又迷上了互联网域名,在很多成年人连网站英文名都拼不对的时候,他已经注册了几百个不同的域名,还会交易一些热门的域名,把收藏域名当成一种爱好。当时黄何的偶像是Windows之父Jim Allchin,一时兴起,就抢注了Jim Allchin的域名jimallchin.com。
“本来只是觉得好玩,但是没想到Jim Allchin发现了他的域名被我抢占之后,还给我发了邮件,他不知道抢注他域名的竟是一个在中国的17岁青少年,一来二去,我和他成了朋友。”
2007年,黄何刚上大学,国内视频网站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黄何却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他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视频博客节目“一日一囧”,一天播一个搞笑视频。节目开播首月,网络点击量超400万,次月点击量达到6600多万,这档节目将“囧”文化打造成中国互联网第一代爆款亚文化生态。
“在那个社交网络还没有兴起的时代,我们的节目成了当时日播放量最大的节目,也是那个时候中国第一批‘网红’。”黄何说。
黄何是福建人,大概是基因里自带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精神和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干劲,总是能抢占行业发展的先机。2010年,黄何来到香港理工大学读研,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热潮还未开启,手机上还没有一款可以独霸天下的即时通讯软件,大部分的互联网巨头还未开始布局移动端。本着教会爸妈打字的初衷,他突发奇想,如果他们能够按住手机屏幕直接讲话录音,是不是就会方便很多。
TalkBox的想法应运而生。2011年初,在香港科技公司Green Tomato 的平台下,TalkBox正式上线,作为第一个可以按住讲话的即时通讯软件,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收获了100万下载量。
“当时我们特别兴奋,真的是一夜之间就爆红的一款产品。TalkBox不仅在中国有很多用户,在东南亚其它国家也非常火。很多国内的科技巨头都来找我们,跟我们谈投资或者收购。”
黄何没有料到的是,几个月后,微信2.0在全国上线,推出了完全相同的功能以及设计。随后,一场恶战开始了。
遭到微信全面打压,跟徐小平谈完第三天就飞到了硅谷。
“TalkBox上线一个月后,腾讯就来找我们,那个时候微信只有发文字和图片的功能。”黄何回忆道。4个月之后,微信2.0上线,新增了“按住讲话”功能,仅在半个月内就登上了 AppStore 即时通讯软件榜首。黄何不是没有想过和微信对抗,但是微信手握着腾讯QQ十几年积累的国内市场,可以把QQ用户迅速导流到微信,这些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邀请朋友加入微信,造成病毒式传播效果。这些都是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创业项目无法企及的巨大资源和平台。
“创业这么多年,其实产品之间抄来抄去的事情已经太常见了,但是当时我还年轻,才22岁,也没有经历过很多风雨,所以当下觉得有些不服气。”投资和收购的机会因为微信2.0的推出而泡汤,但是黄何就凭着这口气,和TalkBox团队一起撑了三年。尽管TalkBox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暨2011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中击败微信,获得年度创新产品奖,获得了1300多万用户量,但是仍然无法与微信飞速增加的市场占有率相比。
Talkbox App当年的产品海报
到了2013年,TalkBox 的用户逐渐流失殆尽,App在中国内地被防火墙屏蔽,TalkBox 最终下线。黄何可能还记得,曾经在一场科技峰会上,马化腾作为嘉宾分享到,自己经常彻夜难眠,很担心一手打造的QQ帝国会毁于一旦,一夜间被颠覆,如果这一天真的会到来的话,希望这个颠覆QQ的产品会出现于腾讯。
马化腾的预言最终还是成为了现实,而TalkBox的出现,成为了这场革命的助推剂并被记录在《腾讯传》里。从那以后,腾讯自己也慢慢的开始了变革,从封闭开始走向包容,对待竞争,“投资”、“并购”、与创业者结盟,也成了抄袭外新的选项。
TalkBox 的经历让黄何意识到,被巨头控制的的用户社交关系链反而会给产品的推广造成壁垒。每一个即时通讯软件都是一个封闭的网络,只有通过在同一个团建进行一系列注册的步骤、成功加入这个的用户,才能建立起彼此的联系。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打破产品的界限、把世界各地所有互联网用户连接起来的呢?“黄何想。
这一次,他把目光锁定在电子邮件上。这个互联网早期的产物,不受任何中心化服务器的限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开放的沟通协议。无论用户身处何地,用的是哪一种邮箱,只要获取别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和别人交流。
MailTime 简信的截图
不服输的黄何开始了再一次的创业。这次他想做一个短信式的邮件App,取名为简信 MailTime (https://jian.xin),意思是让发邮件就像发短信一样方便和简单,这款App可以隐藏邮件中很多冗余信息,以对话框的形式展现邮件内容。
这一次他比之前更加谨慎。拿到明势资本的投资后,黄何经介绍,得到了跟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见面的机会。徐小平听完他的构想之后,认为美国对简信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如果你去美国做 MailTime 简信,如果你现在就去硅谷,我立马就可以投你!” 徐小平说。
三天后,黄何只身到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手里攥着50万美元的支票。他和之后到达的两位团队核心成员一起租了一个废旧车库改装的办公室,在当地招兵买马,开始新一轮的产品开发。
黄何成为第一个登上TechCrunch Disrupt创业竞技场的中国人
由于在当地人生地不熟,黄何团队在初到硅谷的时候,还不知道如何打入硅谷的创业圈,获得更多人的关注,直到他们无意间看到了一部名为《硅谷》的美剧。这部剧中,主角所带领的创业团队参加了硅谷有名的创业竞技场 TechCrunch Startup Battlefield,参加这个比赛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可以获得最顶尖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媒体的关注。黄何心一动,对团队的CMO盛以宣说:“我们要不要去报个名?”
“报完名后,我们就忘了这件事。直到有一天突然在邮件里看到了 TechCrunch的 字眼,起初还以为是广告差点就删掉了!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被选上了的邮件!太意外了!有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感觉!”盛以宣激动地回忆道。
比赛现场,Y Combinator 联合创始人 Jessica,Cloudflare 创始人 Matthew 等硅谷知名的科技公司高管对 MailTime 简信进行点评,“下台后,还有评委握着我们的手说,很喜欢 MailTime,觉得这个主意很棒。”
在之后的媒体报道中,MailTime 简信被指出是历史上第一个被选上参加此比赛的华人团队,当月的《第一财经周刊》也将这个故事写入了封面故事《到硅谷,去创业》。
简信1.0在这次竞技场上正式上线,仅支持英语以及一个邮箱服务,在无任何推广的情况下,几个月内自然增长了大约15万用户。当时黄何穿着MailTime的T恤走在旧金山,还会被用户认出。2015年,黄何团队发布了简信2.0,App上线后立即被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苹果 APP Store 推荐,被评为“年度最佳App”。到目前为止,简信已经在全球获得了500万下载量。黄何的野心没有止步于此。他从简信所同步的海量用户邮件中嗅到了商机,又瞄上了大数据领域。
在简信的下载量不断攀升的时候,黄何意识到,海量的邮件里面包含了大量消费者大数据,比如消费收据。“于是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处理之后,聚合起来,变成商业分析报告呢?然后我们就有了第二个产品,量数AI。”黄何说。没过多久,黄何内心又躁动起来,他总觉得,这个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总有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
“在公司发展上,黄何的目光很长远,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局限,也不会被自己过往的经验局限。”周志强如此评论黄何。尽管量数AI发展前景一片大好,黄何却觉得这种模式没有让贡献数据的广大用户真正参与进来,了解他们创造的数据是如何被使用的,也没有获得应得的收益。
“最近 Facebook 8700万用户数据被滥用的丑闻被爆出来,大家才真正开始关注用户数据使用的问题。用看似免费的互联网工具和服务去交换用户的海量数据,这在互联网领域早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本质上是科技公司对普通用户的‘剥削’,真正公平的情况应该是贡献数据的用户能根据数据的价值获得相应的收益。我们想要创立一种颠覆传统数据行业的大数据交易规则。”黄何说。这时,区块链进入了他的视线。基于多年在大数据领域的经验,他发现,这个去中心化的技术也许可以解决大数据交易中存在的数据匿名和溯源无法共存的矛盾。
当时身处美国旧金山的他召集位于美国和香港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倒着时差开会,身体力行地给公司的同事们“安利”这一个新世界,最终公司的核心成员隔着15个小时的时差,在好几个连续打鸡血的夜晚后,一致决定开发这个全新的大数据产品——MDT量数。
“‘量数’的意思就是量化数据的价值。”黄何介绍,MDT量数的基本逻辑是,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数据被谁使用、如何被使用、并且创造了怎样的价值。在这个平台上所交易的所有数据将会是脱敏的、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聚合大数据,而且数据的所有权仍然掌握在用户手中,数据每一次被调用,都会为用户带来收益。“一些同类产品的做法可能是,在还没有交易生态模型的时候,只要是用户愿意贡献自己的私人数据,就单次对其进行激励。MDT量数币的激励是可以重复进行的,我们称之为“用数据来挖矿”。”
“我经历过资本寒冬,我知道牺牲一切、只求公司渡过难关的那种渴望。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崛起,科技创投界已经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我相信这一次,创业者一定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黄何摸摸他的胡子,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