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不断向主要贸易伙伴开火,从身边的墨西哥、加拿大到欧盟,到亚洲的中国、日本无一幸免。在单边主义盛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背景下,国际贸易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贸易纷争下,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8年外贸“成绩单”公布却似乎让世人有些意外: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比2017年的历史高位多出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居安思危,审视冰山下的黑暗处,或许会带来另外的思考。
如中国进出口总值巨大,但大多还是使用e-mail、传真、电话、人工管理单据等传统手段,中国出口企业与国外进口企业之间缺乏数字化协同工具,效率低、成本高、差错大、风险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如单一贸易主体自身在信用、履约、金融、配套辅助工程、海外法规、本土化服务等方面个体能力单薄愈显突出,缺乏供应链国际贸易综合服务而导致将商机转为订单困难重重。
如发展了十多年的B2B跨境电子商务大多还处于“信息撮合”的初级阶段,商业盈利模式依然主要是收取“广告费”和“会员费”,且基本上是服务于小微企业,对于高品质的“长协国际订单”贡献力度并不大。
问题繁杂,千头万绪,但找到“七寸”,就能抓住本质。
“数字化增信交易,是国际贸易服务的核心创新所在!”作为中德两国总理见证和工信部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单位,Zber全球供应链交易协同平台负责人给出了的答案“闻所未闻”。
“文明世界,信用是一切的基础。国际贸易亦是如此,信用决定着能否交易和交易金额的大小。中小企业是中国从事国际贸易的绝对主体,但大多存在信用(银行授信)不够的情况,这就形成了矛盾。只有通过给中小企业增信,才能够解决上述矛盾。重要是谁来建立增信平台机制、谁能够给出信用,以及如何进行增信的风险控制。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都很简单了。”Zber全球供应链交易协同平台负责人说。
据了解,作为供应链交易协同平台,Zber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合作创新,在建立“增信平台机制”和“增信风险控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增信创新之路。同时,与大型央企——中国电建合作(拥有8300亿元的银行授信),共同构建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基地,中国电建集团为此成立了中电建国际贸易服务总公司,并第一步在长三角区域成立了中电建国际贸易服务(江苏)公司,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原有开发区的基础上建设国内首个供应链特色小镇。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我们将其闲置的银行授信通过数字化供应链贸易方式变成额外的业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我们将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商机变成实实在在可以达成的订单。我们作为数字化供应链交易协同平台,提供数字化增信交易整体解决方案,并重点是供应链数字化工具、供应链贸易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三个方面的支撑,最终成形成了‘核心授信+平台订单+履约担保+履约赋能+大数据风控’的供应链贸易创新模式,其中,数字化风控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目前,我们与中国电建合作的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工程项下机电机械设备、建材和集成式住建等四大领域,因为中国电建在这四大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可以依托中国电建强大的信用支持和遍布全球的服务能力,以及zber全球数字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最佳实践对中国供应商进行增信,助力四大领域出口制造型企业达成订单和获得融资。”该平台负责人说。
“工业互联网无疑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但是如何走进这个未来,有很多挑战存在,也有多种道路可以选择,德国工业4.0发起机构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明确指出‘工业4.0的前提是供应链的4.0’。我们认为,数字化供应链是工业互联网的前提,而数字化增信交易是解决数字化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入口’。我们的路径是:先通过数字化增信交易解决出口企业当下订单达成难、订单融资难的最难最痛的问题,从而实现出口企业认识和使用数字化供应链,最终为中国制造迈入工业互联网提供一条选项路径。”该平台负责人强调说。
欧美发达国家进入效率经济和创新经济多年,已经走到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供应链的‘上游’,即通过‘数字化采购’来实现 整个供应链的数字高效协同,而中国企业因为国内资源性经济的大环境,还大多停留和发力在生产、销售和物流等供应链的“下游”环节。很显然,中国企业如果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体系,不仅仅需要通过数字化增信交易解决当下订单达成难和订单融资难问题,更需要与国外企业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协同,以期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协同创新和安全合规,而不是简单的货物出口贸易。如此,中国企业才能够从根本上破解缺订单、缺信用、缺资金、缺品牌、缺服务、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等国际贸易痛点,提高国际贸易的协同竞争力。
狗去猪来,我们期待国际贸易领域能够以创新斩荆棘,更期待“中国制造”不是“走出国门”而是更好的“融入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