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闲情下午,总会让人对甜食有种恋恋不忘的向往。不管是抹茶蛋黄酥还是抹茶砂糖饼干,吃尽之后再来一杯手冲咖啡,都是属于春夏午后的美好味道。
抹茶,拥有独特又丰富的味觉层次,让每种食物保持本味又增添不少清新爽意的口感。而早在古中国的六朝,抹茶就已见踪影。隋唐时日趋成熟,宋朝发展至高峰,却没落于元明。
所谓抹茶,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末茶”。“末”是“碎末”的“末”,即把茶叶磨成粉末,则为末茶。而不磨成粉末的,就叫叶茶或散茶。
根据三国魏时张揖《广雅》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调煮饮用茶时,先要炙茶,尔后要“捣末置瓷器中”,意为要把茶叶捣成细末后放在瓷器中煮。
——三国时期捣茶示意
这种将茶捣成的“末”,可以说是抹茶的早期踪影。
唐代诗人卢仝有诗云:“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就很形象地说明“抹茶”之“抹”是“末”,是粉末,冲在碗里的茶不是汤水,是凝面。
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唐朝制茶图
唐时煮茶饮用时,先要炙茶,然后是碾茶、罗茶,随后便是煮茶。
碾茶,则是将茶碾成“细米状”,即半粒米大小。
从制茶需捣成“颗粒状”,煮茶需碾成“细米状”表明,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时,抹茶的制作方法已逐渐趋于成熟。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
——《茶经·五之煮》记载
宋元时饮茶方法由唐时的煮茶进入到宋时的点茶。
点茶时,要将饼茶磨成粉末,然后过罗取其粉,再入茶盏调成膏,最后就是“点茶”,使盏中泛起“汤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由上可见,宋代碾茶用的是茶磨,要求茶叶呈“粉状”,这与现今人们所说的抹茶是相一致的。
——宋代茶碾
宋朝更将其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宋代文会图
画面下方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
其中,“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所谓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的执政,导致了茶文化的变革。抹茶点茶由于制法繁复,饮用方法过于花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茶艺向简约发展。
——元代茶道
一千多年前便形成了中国抹茶道,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来,却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中国抹茶道遂告失传,成为历史。
而在南宋时期,中国抹茶随遣唐使荣西禅师进入日本,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创立了“抹茶道”,从此中国的抹茶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并最终世界闻名。
21世纪初,中国旅日学者把抹茶携归祖国,抹茶等天然营养健康产品生产和研发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结束了“抹茶=日本”的历史。
时间来到2017年,贵茶集团于贵州铜仁投建了的世界级抹茶生产基地,打造世界抹茶超级工厂,实现了欧标抹茶智能量产,以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与日本传统工艺相结合,生产出媲美日本抹茶的高品质欧标抹茶粉。
贵茶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营销及茶区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茶企。集团斥资六亿元,在贵州铜仁江口建立贵茶产业园,旨在打造世界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目标是打造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贵茶铜仁产业园于2017年5月正式投建,2018年7月主体落成,主结构邀请美国巴特勒制造公司倾力打造。贵茶抹茶超级工厂是基于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依托贵茶14多万亩生态茶园,结合日本顶级抹茶制作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线,集欧标抹茶种植、研发、生产、行业支持于一体的国际领先抹茶制造基地。
抹茶在中国的蜿蜒发展之路,蜿蜒曲折;贵茶集团欧标抹茶又是如何诞生?那么敬请期待下期《抹茶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