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学会及亚洲儿童传染病学会(ASPID)联合举办的第11届亚洲儿童传染病会议(ACPID)早前(12月13至15日)于香港召开,主题为“团结、合作为儿童”。会议邀请世界各地专家共同探讨亚洲儿童传染病领域的问题,其中一个议题为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有专家指,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尤其是B型血清型)在多个地区已出现回升,情况令人关注。
大部分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个案,由A,B,C,W,Y血清型所引起。香港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学会会长,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陈伟雄医生指,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病征可能与感冒相似,例如发烧、口渴、恶心及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 ,这使得警觉性较低,难以及时察觉。然而,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病情恶化迅速且具致命性,患者可能在24小时内从非特异性症状进展至死亡。一旦幸存,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后遗症。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疫情后有回升迹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脑膜炎双球菌目前的感染情况,亚太地区(APEC)共识小组早前展开共识小组会议。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亚洲儿童传染病学会主席,世界儿童传染病学会(亚洲)常务委员关日华医生指出,“尽管在疫情期间,各地实施的公共卫生防疫措施,令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20年有所下降,但这些措施亦同时影响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接种计划,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随着社会复常,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在多个地区出现回升,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而菲律宾亦出现类似的情况,个案数字由2020年的99宗,增加到2023年的173宗。”
关日华医生引述内地《周报》统计指出,2023年共录得99宗脑膜炎双球菌呈报确诊个案,当中涉及一宗死亡个案 。至于2024年方面,截至八月,已经录得98宗个案,当中涉及三宗死亡个案,情况引人关注 。此外,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在2015至2017年间,累计感染病例为325宗,死亡个案有42宗,其中血清B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
至于澳洲方面,Prof. Jim BUTTERY引述报告指出,“在2016年,W型脑膜炎双球菌个案几乎占据一半。但随着 2018年,将ACWY纳入国家疫苗接种计划,B型脑膜炎双球菌成为主要血清型。值得关注是在2021年,B型占整体感染个案51%,但当局仍然未将相关疫苗纳入国家疫苗接种计划,仅开放予个别高风险人士免费接种,导致接种率低。”
针对亚太地区有哪些接种建议?
完善亚太区疫苗接种策略
为了完善亚太区疫苗接种策略,亚太地区(APEC)共识小组提出建议,包括:(一)亚太区应该因应当地个案数目、血清型数据、以及在专家和监管机构指导下,考虑将B型和ACWY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纳入疫苗接种计划中。(二)如果所属地区的婴儿及儿童正受B型脑膜炎双球菌威胁,应考虑将B型脑膜炎双球菌 纳入婴儿或儿科疫苗接种计划中。而且在规划和实施此类计划时,应该让儿科医生及 病人权益团体参与其中。(三)若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当地正存在感染风险,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接种工作应扩展 至青少年及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以降低传播风险。(四)应鼓励从亚洲前往高风险地区人士,在出发前接种脑膜炎双球菌疫苗,例如前往沙特阿拉伯参加朝觐、小朝,或于节期前往朝觐地带工作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