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期间的“工艺美术和非遗嘉年华”京津冀书画联展上,30位书画家的作品被抢购一空,嘉年华实现交易额逾4000万元。
这是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众多活动中的一幕。自8月启动以来,文化消费季通过开展“动漫游戏嘉年华”“惠民文物艺术品消费季”等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吸引3700余万人次参与,总成交金额超过100亿元。
惠民“大礼包”丰富文化生活
“我的父母平时很少出门,更舍不得花钱看戏。”今年30岁的姚先生说,通过领取“文化惠民大礼包”获得了观影券、购书券、观展券等一系列优惠券,可享受最低4折优惠。有了这些优惠券,父母终于乐意走进剧院了。
“这个大礼包在30天内发放了近60万套,完成交易11万笔,实现交易金额1.58亿元。”北京市文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文化消费季的初衷就是通过整合市场资源,让文化消费更加亲民、便民、惠民、利民。
据悉,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共包括10大专项活动、10大展销板块、16个区县惠民文化专题活动,内容涵盖电影、动漫、艺术品、演出等多个领域。其中,营业性演出1.1万场,公益性演出5300场,群众性文化活动200余场,传统节庆活动40余场,超过千万人次受惠。
利用“大数据”培育市场信心
国家大剧院、北京人艺、中国木偶剧院、中国儿童中心剧院……谁家演出折扣多?哪场演出一票难求?通过北京连续两年推出的“文化惠民卡”,这些消费数据便可一目了然。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对群众免费发放、推广了“文化惠民卡”。截至今年10月,加盟发卡的商户已经达到了1200多家,覆盖门店2308个,累计发卡120万张。消费者持卡进行文化消费,可以享受折扣、积分等优惠。
北京市文资办副主任刘绍坚介绍,消费者使用“文化惠民卡”的每一笔消费,后台都有数据记载。在“文化惠民卡”消费官方网站上积累的大数据,可用于分析哪些产品和服务最受群众欢迎,还可分析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文化偏好。
今后,刷卡进行文化消费不但成为一种时尚,更成为有关部门和企业掌握消费数据的新途径。根据这些数据,文化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文化产品,对于行业监测、宏观调控、政策创新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用市场“撬动”文化活力
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年均投资超过300亿元,文化消费也进入快速增长期。受访专家认为,北京通过市场化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拓宽文化消费的道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文化是民生,文化消费是老百姓的权利。如何让老百姓乐于行使这项权利,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文化企业提供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可以有效调整供求关系,促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诞生。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说,通过政府投入引导、联合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惠民文化消费季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形成了激励,进一步形成扩大文化消费的良性互动。
“北京创新性地推出北京‘文化惠民卡’,建立了促进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为全国积累了经验。”中央文资办副主任张希慧说,下一步财政部、文资办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培养文化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