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闺蜜聊天,聊到一到25岁就死去的话题。当然,所谓“死”并不是指生命的终结,而是指精神的死去,青春时期的理想、自由、不计代价的尝试渐行渐远,生命活力瞬间枯萎。
话题的产生是因为一个我俩均相识的朋友B,91年生人,今年恰好25岁。从毕业开始,他就踏上了他父亲的老路,作为一名编外人员在国企上班,每天喝喝茶水看看报纸玩玩游戏,领着低薄的薪资,却乐得安稳清闲。
身边的朋友们一再规劝,希望B能尽快地从一种无意识的麻木状态中脱离,但他说,他不想自己的人生被无休止的加班与剥削裹挟,像父亲那样安稳一辈子也挺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说了几次他听不进去,就不再说了。
但我始终认为,B提前将自己安排进一个静止的生活模式,这种状态,也并不是他想要的。只是外界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未知人生的迷茫不可控,让他感到十分惶恐。带着这份恐惧,他不再奢求理想,主动压抑欲望,努力说服自己,安稳就很好。
他让我想起了一则阿根廷的短片《雇佣人生》,影片内所有生活工作用具,例如地灯、梳妆台、餐桌,以及的士、电梯都由人来担任。这些人面无表情,毫无怨言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维持着这个冷酷的世界。
B就像里面的角色一样,没有思想,庸碌无为地活着,只是活着。
最近,B和长跑多年的女友C分手了。原因是C意外怀孕,B满心欢喜地想要和她成婚,期待小生命的到来,却发现C瞒着自己堕胎了。闺蜜私下找我聊天,她问我:“你说C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沉思了许久,说:“她大概怕极了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吧。”和B结婚,几乎可以预见未来50年的生活。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25岁时,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着许多重要节点,比如结婚、跳槽等足以撼动人生的抉择几乎都在这个阶段。一念向“生”,一念向“死”,而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死”在了这里。
其实,无论25岁也好,35岁也罢,失去掌握生活的意识和勇气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从此踏进了生活的坟墓,生命的张力从此消失,发自内心的快乐也自此中止。
然而,正如电影《罗拉快跑》里所说每时每刻,你做的每个决定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褚时健古稀之年身陷囹圄,75岁还能东山再起,何况你我还这么年轻,人生何惧“来不及”。
不管你是稚气未脱,抑或已经白发苍苍,你都有机会让自己活得不一样。从现在开始:
?舍弃无用的物品,试着思考事物的真正价值,试着掌控每一寸家居空间,真正做到你的空间,由你来加,选择一种可控、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正如曲美家居“你+”生活馆所倡导的那样。
也许,开始我们想要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恒久的努力,时刻思考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那么,理想的生活状态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在《雇佣人生》的彩蛋部分,从事地灯工作的人愤恨地摔下脑袋上的灯罩走了出去,预示着他不再甘于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地灯,挣脱安逸与麻木的枷锁,往后迎接他的便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崭新的人生。
(来源:家具迷网)
【本文属企业供稿,仅传递信息,不代表网易家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