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目前仅有的住宅——前海上盖物业或今年10月开盘。”首届前海规划建筑周前日闭幕,除了建筑大师讲座、前海各开发主体设计沙龙,还通过文图展览、建筑模型、互动装置等展示未来前海的样子,吸引了包括专业人士和市民等近万人观摩。
去年以来,前海已出让多个地块,但进驻开发的项目均以商办写字楼为主,仅有的住宅则是深圳地铁集团开发的前海上盖物业。数据显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由9栋250—300米的超高层组成,39.5万平方米的住宅体量占前海1/5,占桂湾片区1/2,或成为未来前海乃至深圳关内占地最大综合体项目。
活动期间由开放商主导的沙龙中,有消息透露,前海上盖物业预计8月中旬启动认筹,9月开放营销中心和样板房,10月上旬开盘。闭幕式上还启动了前海技术建设志愿者的招募。前海管理局规建处处长胡灿表示,前海在规划建设上希望建立三个层级的智囊,一是大师云集的高规格咨询委员会;二是技术专家库,为前海各项规建把技术关;三是挖掘民间智慧,招募志愿者,既吸纳社会智慧,又实现公众监督。“这些志愿者都是专业技术人员,搞建筑、景观、交通、市政、设计的都可以,每周或半月组织一次沙龙,主题可由志愿者来定。
■专家观点
公共空间设置,规划部门要带头做理念
新成立的前海规建专业咨询委员会大师云集。在规建周里,专家就前海未来如何开发、如何协调开放与城区空间之间的矛盾等谈及各自观点。
要创造“为人服务”城区
“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是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的现状,专家均对此诟病不已。普利兹克奖获得者Thom Mayne认为,城市同质化是因为商业规则的利益。他说,前海特殊个性的形成要借助“公与私”的对话展开公开辩论。“都市里,社区的精华不是街道,而是社区族群和社区生活造成了其特殊性,应创造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何镜堂认为:“首先要开展对前海整体城市建筑风貌和地域特征的研究,应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如玻璃、金属、石材等)形成不同而又协调的整体城市风貌。所有建筑全是玻璃幕墙是不行的。前海要创造为人服务的城市,而不只是给人看的城市。”
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总建筑师崔恺也认为,前海的建设要掌握三条原则:为人服务,为环境服务,为创意服务。
不要太追求地标式建筑
前海是大容量、高密度地区。巨大的开发量如何与人居环境取得平衡是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展商肯定都希望容积率越高越好,公共空间的设置与提高开发量的需求之间永远存在矛盾。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给一些优惠政策,实现双赢。”何镜堂说。
崔恺也认为,土地开发要有对公共利益和对城市空间协调性的保证,不要形成条块分割。“要提高公共空间质量,维护公众权益。”“现在城市发展很快,但缺少对话。”
香港着名建筑师严迅奇认为,前海若想有新突破,特别要注意建筑与建筑、空间的对话。“发展商一般不懂、也不关心对话。规划部门要带头做理念,在选方案时重视对话。不要太追求地标式建筑,应追求有礼貌的能互动的建筑。”
应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认为,前海对中国下一步城市化进程的方向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并建议前海建立更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让开车在前海变成选择,而不是负担”。“前海建筑可考虑多做‘骑楼’。骑楼是广东的传统,深圳天热多雨,有了‘骑楼’大家就愿意走路。自行车也是必要的。”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杨东援教授也认为,前海应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性。“现在的道路规划还是‘以车为本’。前海的街道要从功能上做些梳理。前海的轨道网规划对外部交通做得很好且符合定位。但中循环、小循环还要更加细致,不能只有路而没有街。前海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合作区,一个高端岗位可带来5至6个中低端岗位,应考虑中低端人群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