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几天前一篇学术报告引发的隐私风波,13亿Facebook用户中应该没几个知道,社交老大内部一直有个神神秘秘的‘数据科学团队’(Data Science Team)。
1
|
先给部分同学脑补一下,这场沸沸扬扬的风波是怎么回事儿。
在2012年间,有整整70万用户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Facebook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情感测试。测试内容很好理解:Facebook在测试对象的页面上‘人为’地设置了一些正面或是负面的情感关键词,同时控制大家在自己的News Feed中阅读到的内容,之后收集不同用户在自身Post中的行为表达。长达一周的数据采集之后,大数据团队的成员可以借此观察到:外部信息会否对用户的情绪产生传染式影响。
最终答案是肯定的。
该研究的结果发表于两周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论文结论是:“Facebook上其他人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情绪,进而在社交网络上形成大规模的情绪传染”。
就着这个热乎劲儿,小编近日造访了Facebook的数据科学团队,一探究竟,这个听着颇为玄虚的Data Science Team到底是干什么的?
是酱紫,在Facebook有两类数据科学家,第一类的主要职责是:测试新产品- 他们会把不同的FB产品呈现于不同用户面前,看大家的反应。通过分析硬性数据,判断某某产品的表现怎么样?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可以进一步发扬?另有哪些是可以改进的方向?etc.
第二类数据科学家更为高大上一些:他们的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于各种权威的学术期刊上。要知道,Facebook握有现今最庞大的社会学数据库。而大多数时候,社交老大也愿意跟各个高等学府共享自己的数据资源。今天大家看到的这场隐私风波也没有例外;这场‘情感测试’实际是由Facebook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几名学者共同设计和实施。论文发表了之后,Facebook根本没料到公众的反应会辣么大。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Facebook的数据科学团队其实自2007年就成立了,迄今已经发表了很多在专业届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只不过先前普通老百姓没有特别关注。没有人想到自己会被FB当成小白鼠,作为学术实验对象。
这场‘情感测试’引发的风波,终于将Facebook的数据抓取方法引入了公众视野。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很多公开讨论,辩驳Facebook这么做在道义上是否站得住脚?相信也会给很多赖于大数据研究的学术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场‘情感测试’涉及到70万FB用户。时至今日,这群‘小白鼠’依然不知道自己参与了这场测试。。。目前依然悬而未决的问题是,这些无辜的测试对象到底能不能得到某种‘通知’?由于所有的数据都被施以‘匿名化’处理,所以很可能连Facebook自己也无法将这些测试对象对号入座。我们只是知道,这些人是在FB上讲英语的用户,也包含未成年用户。毫无疑问,这是该风波的又一大争议点。
真正让公众愤怒的是,Facebook很可能有意识地‘操纵’了他们的情绪,让大家比往常更‘难过’或者‘沮丧’了一些,因为FB屏蔽了部分用户Newsfeed中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帖子。
FB怎么回应的?
昨天,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印度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表示,这项研究跟外界的沟通存在问题,她为此感到抱歉。言外之意,她并不觉得这项研究本身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它在公众面前的呈现和描绘方式(比如,用到了‘操控’等敏感词汇)确实不太恰当,让人遗憾。
大数据团队的成员告诉我,Facebook对这场风波引发的争议非常重视,今后很可能会在内部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很可能会在为每项学术研究开展更为严格和规范的审查程序。
同时小编也了解到,这场风波不仅牵连到主角FB,很多跟FB有合作关系的高等学府也闹心上了。一位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在读博士告诉我:“这些天,系里的整栋实验楼都在讨论FB的这篇论文和它引发的争议。我们的研究环境会不会因为这篇论文就此改变了呢?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