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伍淑清多年来默默推动历史及国情教育,让香港学生建立家国情感 记者麦润田摄
编者按:经过三四月间对香港教育发展的回顾,五月份将聚焦历史教育。本报记者走访了办学人士、前线教师、历史学者等社会有心人,探讨历史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揭示挑战与希望。今天请到的是全心全力培育青少年国家归属感的政协常委伍淑清。
文大公报记者唐晓明
今年四月,《大公报》独家报道,本港近50间高中不设以至停开中史科,反映中史亡科危机严重。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深明历史教育对全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多年来默默耕耘,努力让香港学生理性认识祖国,建立家国情感。对于近期社会出现分化矛盾,有青年人甚至走上街头高叫港独,伍淑清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应该多让青年人了解国家实况,同时放眼世界,才可避免思维走向单一极端,从而减少社会矛盾。
港英殖民香港期间,港生学中国历史,讲到香港,多以香港1842年前是一条小渔村展开,彷佛这个地方是从1842年凭空出现。回归祖国十八年了,不少青年人竟以为香港历史自1842年沦为英国殖民统治开始,有激进青年,包括大专生领袖甚至焚烧基本法,高喊香港制宪、活动,香港自决等荒谬口号。伍淑清自回归前已洞悉情况,她直言回顾历史,香港虽因百年英占而产生其独特性,但内地与香港的密切互动,关系源远流长。
邀有心人编写《国史百闻》
无古不成今。国家之于香港,自古已然;香港之于国家,情真意切。这种关系,每当处于危急存亡关头时,尤其突出。基于这个信念,伍淑清尤其希望青少年掌握自鸦片战争170多年来,国家的发展脉络,加深认识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关系。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包括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前副校长苏锐鸿等编写《国史百闻》,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
其中有项话你知小资料谈及丁戊饥荒。1877年和1878年分别为丁丑年和戊寅年,华北大饥荒,二亿人受灾,直隶总督李鸿章向天津上海绅商劝捐,香港东华医院的总理高满华和柯振捷响应,主席梁云汉遂负责在香港和南洋筹募善款,共募得66.5万港元,协助赈灾。为表扬东华医院,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御赐神威普佑牌匾。1885年珠江大水灾,东华再筹款十万银元,光绪皇帝再颁万物咸利匾额,该匾额现藏于东华医院大礼堂。《国史百闻》于2015年7月出版,为非卖品。
回归后仍缺乏国民教育
伍淑清认为,青年若对国家历史缺乏认知,社会容易出现混乱,所以对香港的青年国情历史教育尤其重视,香港在英国管治时期,由于政治和管治上的需要,缺乏平实而有系统的历史教育,令香港人对内地情况亦所知甚少,对于国家,心底里有一点距离;回归祖国后,中小学仍缺乏国民教育,没有开设有系统的近代中国史和民族教育的课程。
令人叹息的是,香港自九七回归后,中国历史教育不受重视。尤其新高中学制推行五届以来,学生选修科目大减,中史又不是高合格率的科目,每年都有三成中五生退修中史科,本学年甚至接近50间高中无中史,今年文凭试中史考生更是连续第三年低于7000人。
透过办学提供正面示范
伍淑清透露,她有一个心愿,让香港的青年人全面了解国家的文化及历史发展,增加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她忧虑青年不熟历史国情而误入歧途,回归以来一直以各种方式为青年人建立正确史观,更于2000年成立中华基金中学,希望透过办学,为教育界提供正面示范。
伍淑清有理念,更身体力行。她在1998年2月11日就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以该基金执行主席身份,每年组织青少年到内地参观考察,促进双方交流,将国情教育及中华历史文化融会于学习、参观及实践当中,为香港学界民间推动国民教育作出贡献。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亦是‘薪火相传’国民教育活动系列委员会成员,草田策划,伍淑清坚持透过实践,协助青年人寻根,避免道听途说,产生不必要的身份认知矛盾。活动她在2015年7月10日至12日举办的上海交流团暨后世博经济论坛中,为中华历史文化动力穿针引线,让本港学生可以参与后世博经济论坛,与国内的精英学者及企业才俊交流。有学生参加交流团后表示,过程中学习到与人相处之道,也认识了当地的风土文化及经济民生,体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态度和条件,上了人生宝贵的一课。
伍淑清设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之馀,同时提倡向世界出发。她说,香港回归后,既面向世界,又背靠祖国,获国家支持,发展机会较以前为大。她希望香港青年人认识自己的环境和条件的优势,既要寻根,亦要有全球视野,再为香港及自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培育师生具国际视野
图:中华历史文化动力举办西安、延安及北京交流团,拜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主任傅莹(后排左八)
香港步入知识型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以往不同,伍淑清一手创立的中华基金中学致力为香港培育具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让学生和老师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伍淑清强调,绝不忽略公开试所需的语文基础和数理教育,但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可多给学生机会,在教育上增加更多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等元素,让学生毕业后不致离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倡议体验式学习,伍淑清多年前已在校内推动相关的学习方法,近年更积极在学校推动全球意识,将之与体验式学习结合,例如过去三年伍淑清自掏腰包,先后在学校举办芬兰、日本及德国的学习考察团,让老师及学生们与当地院校互动,又安排师生和当地的企业、中国驻当地领事等杰出人士接触交流,扩阔师生视野。她说,透过外访交流,希望老师吸收当地的优势和知识,例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科研等,同时希望学生将所见所闻带回来向同学推广,除有助学生全人学习,亦能推进社会发展。
伍淑清希望为社会提供具前瞻性的教育发展方向,今年四月安排了60名中四学生及七名老师到珠三角交流,走访深圳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南山垃圾发电厂、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山大学,希望透过是次活动,令学生加深对通识课程中现代中国与能源科技与环境的认识。她亦多次安排华大基因顾问、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高级顾问Frederick C. Dubee(杜晖贤)与学生分享经历。
伍淑清认为,出外考察除可让学生得益,老师亦能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不时有人指老师自毕业后便走入校园教书,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脱节。由于老师在社会担任作育英才的重要角色,所以学校不断给予老师机会,培育他们有国际的视野,令他们教学相长,对培育学生有重大帮助。
做好基础支持有心人办教育
图:国民教育薪火相传系列活动启动礼
伍淑清忧心下一代青年人不懂历史、缺乏全球视野,除了办学育人之外,亦举办不少交流团,冀望青年新一代能背靠国家、面向世界。她除了亲力亲为实践理念,亦知人善任,其做实事的魅力吸引不少有能之士与她合作,建立起优秀的教育团队。她笑言我只能打好基础,我一个人做唔到咁多,做好基础后,要找很多有心的朋友,主要是教育界朋友、支持教育的朋友,才能合作办好事情。
她在2000年成立中华基金中学并担任校监。她从外访参观看到其他地方的教育优点后,会将意念向学校同工分享,让他们付诸实践,例如放手让该校校长区光荣全力推动体验式学习,尤其发展STEM电子教学,更是今年施政报告才提出的教育政策。她说,我不是搞教育的人,而是支持人搞教育的人。我无教过书,亦很放心将学校交由区校长打理。随着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具备面向世界,背靠祖国的独有优势,未来香港发展一定要走创新的路线。
在校外推动两地文化交流、提升青年人对历史认知方面,她亦邀请资深教育工作者、地利亚教育机构公共关系部总主任梁珠兰帮忙推动学界历史交流,带团到上海、西安、延安及北京等地交流,扩阔学生视野。为令青年人建立全面而客观的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智慧,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前副校长苏锐鸿等学界人士则应邀编写《国史百闻》,让青年人全面客观了解国家及香港的历史发展。
伍淑清小档案
1948年9月在香港出生,是美心集团创办人伍沾德之女。祖籍广东台山,毕业于香港嘉诺撒圣心书院,197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Armstrong学院,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美国杰出学生。
返港从商多年来,先后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香港)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副主席,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女工商专联名誉主席,女企业家联谊会会长,香港崇德社地区总监。
伍淑清曾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93年获聘为港事顾问,1997年任香港临时市政局议员。1998年初,筹组并注册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2002年邀请台湾数十名大学生与香港各大学及北京、上海部分大学的学生代表,组成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交流团,到内地多处历史文化圣地考察、访问,让两岸三地青少年有了一个面对面互相交流的机会。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大公报5月3日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