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民建联昨举行第四场圆桌会议,主题为创新科技创出路,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建言献策
大公网7月12日讯(记者文轩)民建联昨日以创新科技创出路为主题,举行第四场圆桌会议,为今年的新愿景·新希望系列圆桌会议画上圆满句号。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指出,香港虽然在创科方面存在投资少、成本高、研发成果商品化不足及人才吸引力待提高的问题,但仍具备优良法治、开放市场等优势,只要能加以善用资源,克服障碍,仍可发展成创新之城和创意之都。
今年最后一场圆桌会议续在民建联总部举行,邀得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马锦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智慧城市联盟召集人杨全盛、水中银行政总裁杜伟梁、启迪金控投资主席马志刚、云端与流动运算专业人士协会会长陈家豪,以及香港公匙基建论坛副主席陈婉华担任主讲嘉宾。
李慧琼:创科发展存四问题
李慧琼作开场发言时表示,在近年的多个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香港虽整体实力靠前,但创科能力均被指薄弱。她指出,香港在创科方面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研发项目投资少,仅占GDP的0.75%,远比以色列的4.25%及新加坡2%低;二是研发成果商品化不足,现时大学中的科研项目多以论文、期刊的形式发表,很少能够投入市场应用,容易走宝;三是创业成本过高,因为香港的写字楼租金属于全球最贵的城市之一;最后则是香港的人才吸引力仍有待提高。
不过,李慧琼认为,港人不应因此妄自菲薄,香港有法治优良、知识产权受到完善的保障、市场开放、税制简单等优势,都是发展创科有利条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她相信,只要能够善用优势,克服障碍,终有一日能够成为创新之城、创意之都。
葛佩帆:周边城市已超香港
会议由民建联成员、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主席葛佩帆主持。她表示,香港曾经在科研应用方面领先国际,如八达通、智能身份证等,外国均向香港学习,但经过十多年,香港就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止步不前,周边城市已超越香港。如今创科局在行政长官梁振英的两次努力之下,终于顺利成立,香港这只兔子是时候跑了。
今次是民建联新愿景新希望系列圆桌会议最后一场,之前三场分别以一国两制的落实、缩窄贫富差距——对策与建议,以及香港土地及房屋政策——回顾与前瞻为主题,来自各界专家学者纷建言献策。
专家倡吸内地人才助发展
民建联圆桌会议上,有学者与专家提出,与内地联手是香港发展的大趋势,香港创新科技人才不足,内地人才能推动香港发展,港人不应排斥内地专业人士来港。
黄锦辉:加强两地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提出,香港在软实力方面的能力颇高,但整体的科技政策却仍然存在很大不足。他说,目前,内地重点城市起飞,对香港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香港要把握住背靠祖国,面向全球的机会,就要多加强与内地各省市(特别是包括广州市及广东省)的合作,利用香港软实力,促进国家及香港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杜伟梁:港缺创科人才
水中银行政总裁杜伟梁也认为,内地人才可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他称任何公司成功都需靠人才,但目前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担心搵唔到食,不愿从事创新科技方面的工作,导致香港创新科技人才不足。他表示,许多公司就算想聘请香港人也无法觅到合适人选,而内地有不少相关领域人才,他们来港工作有助于推动香港发展。
云端与流动运算专业人士协会会长陈家豪在会议上提出,香港创新科技领域目前存在弊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香港难以再依靠原本过河湿脚(指从贸易的中间环节获利)的方法获取利润。同时,新兴事物在港易被抑制,造成发展难题。香港公匙基建论坛副主席陈婉华指出,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支持的电子支票,在港却难以推行,难被港人接受使用,她建议,政府要立法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
钟伟强勉科研服务民生
对于有意见认为香港创新科技起点低,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表示,香港在科研人才和大学研发水平有绝对优势,发展创科并非从零开始。他鼓励香港企业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市民生活所遇到的问题。
钟伟强昨日出席民建联圆桌会议时表示,香港发展创科并不是所谓零的开始,完善的法律体制一直是资讯科技发展的基石,且科研人才和大学研发水平都处于世界级水平,香港现在发展创科有绝对优势。
钟伟强指出,今年的《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在创科方面的投资超过180亿港元,包括20亿创科创投基金、院校中游研发计划,及创科生活基金等。他希望大学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在应用研究方面更加贴近民生,所以亦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和企业与创科公司联手,共同解决市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钟伟强又称,创科产业对香港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当局一方面希望多吸引世界级的科研机构来港,同时亦鼓励本地业界参与,共同打造一个创科的生态环境。
马锦星:打造创科产业链
创科是手段,影响民生才是目的。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马锦星认为,创科助经济发展,冀打造香港发明、香港设计和香港制造三环紧扣经济化模式,形成完整创科产业链。
马锦星指出,香港在创科方面缺乏配套,如人才方面,有学生读完A就出来做B,未能学以致用;而大学做很多上游的产品,但最后多半是变成一份报告或知识产权。他希望香港在创科方面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官、产、学、研的协调合作,打造一个创科的生态圈,帮助香港发展经济。他说,香港科学园有600多间公司在做中游产品,便是希望将大学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藉此提供更多工种和就业予年轻人。
马锦星说,香港经济基础太狭窄,一个金融海啸可能就会摧毁一半的经济能力,而且有好的工业基础才能留得住好的科研项目,香港制造的品牌也颇为值钱,如中秋月饼行销全世界,便是品牌效应,应充分利用。
智慧城市联盟召集人杨全盛亦称,发展创科不是政府或企业单一的责任,而应该是双向的配合,共同先将市场扩大,才可以更有效地吸引投资。
陈繁昌:港伙珠三角无敌
香港加珠三角,我觉得是无敌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谈及香港创科发展时表示。他认为现时是发展创科的大好时机,若能与内地城市联手,必能有一番作为。
陈繁昌表示,最近有多个内地科研机构来港设研发中心,如TCL、联想、华大基因、华为等,显示香港有发展创科的土壤。而最近香港本地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尝试创业,认为正是发展创新的好时机。他强调,创科非朝夕便能成功,但一定要切实地去做,唔做一定唔会成功。
对于内地企业积极来港设研发中心,陈繁昌认为,香港亦应主动寻求合作。他指出,香港的大学有成熟的系统,与国际接轨,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优势,而内地城市如深圳在创科方面的水平急速提升,有很好的发展环境,双方各有优点,如果香港加珠三角,我觉得是无敌的。这也是客观的。
启迪金控投资主席马志刚也谈到内地创新科技方面的蓬勃发展。他表示,内地多个城市如北京、深圳等的创新科技氛围蓬勃发展,创业环境也相对完善,青年人在读书时就已有机会接触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可获得天使投资人等投资方的支持。他指出,北京中关村上市公司数目在300家左右,这些公司对创新科技均有所投入,他又称,内地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网络热词如网红等易受到青年人及成年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