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继续蝉联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资料图片
大公网1月24日讯(记者颜伦乐、梁悦琴)香港楼价之贵已是众人皆知,但实际情况有多离地呢?据美国顾问公司Demographia最新公布《全球楼价负担能力报告》,香港平均住宅楼价相当于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竟达18.1倍,虽然较去年19倍有所好转,但已经连续7年成为全世界最难负担的城市,抛离排第二的澳洲悉尼的12.2倍成条街。假设楼价及工资都不变,一个刚毕业的22岁大学生,都要唔食唔用到近40岁才可凭一己之力买楼。
港楼价7年升1.1倍 家庭收入仅增33%
报告指出,截至去年第3季,本港平均住宅楼价为542.2万元,而全年家庭入息中位数为30万元,平均住宅楼价相当于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高达18.1倍,为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值得留意的是,今次调查数据采自去年第3季,当时楼价仍未破顶。楼价于去年第4季攀上历史新高,其间香港家庭收入却未有明显上升,意味港人负担能力继续恶化。
翻查该报告历年资料,香港2010年第3季的平均住宅楼价相当于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为11.4倍,当时平均住宅楼价仅258万元,家庭入息中位数22.54万元。但7年后,当平均楼价涨升1.1倍至542.2万元的时候,家庭税前收入却只升33%至30万元,家庭收入严重追不上楼价的升幅。
楼价抛离日星逾倍
相比之下,一向以物价高昂着称的东京及新加坡,最新平均住宅楼价相当于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分别为4.7倍及4.8倍,两个地方的平均住宅楼价仅为3,162万日圆(约214万港元)及41.25万坡元(约225万港元),仅仅为香港平均楼价不足一半之外,两地的收入却都达到45.6万元及46.4万元。
不过,与2016年的按年比较,其实最新的数字已有改善。资料显示,去年香港平均住宅楼价为556.1万元,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为29.3万元,平均住宅楼价相当于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为19倍,创当时纪录新高。
Demographia今次所作的调查,涵盖全球9个国家、406个地区、92个人口逾100万的顶级大都会,包括发达城市如东京、纽约、伦敦、悉尼、新加坡等。根据报告,倘楼价在入息中位数3倍或以下,属可负担水平;3.1至4倍属温和不能负担水平;4.1至5倍为难以负担水平;5.1倍或以上属极难以负担水平。这意味香港超过极难负担水平的2.6倍,只能望楼兴叹。
辣招抑楼价升势有限
港府近年一直着手处理高楼价问题,去年11月推出新辣招,划一印花税15%,但仅仅令楼市交投下跌,以及减慢楼价上升速度,楼价升势依然。最新差估署楼价指数,去年11月升至306.6点,相比起7年前,即2010年1月时的138.3点大升1.22倍。而政府统计处的家庭入息中位数,去年第3季为每月2.6万元,2010年第1季为1.8万元,7年来收入只升44%。
美掀加息潮势更危
政府早前推新辣招时,明确指出楼价反弹的幅度超越家庭收入增长,市民置业购买力再次下降。2016年第3季的按揭供款对入息比率上升至59%,远高于过去20年46%的长期平均水平。若按揭利率上升3个百分点至较正常的水平,比率将进一步飙升至77%。美国近月已明确表明之后会持续加息,息口上升趋势一旦形成,可预见港人的置业能力将每况愈下。
高楼价扭曲社会价值 打击营商
香港楼价高、租金贵对市民造成的巨大生活压力,已是严峻的民生问题。特首梁振英于施政报告中已指,本港楼价高已扭曲社会价值观,不少人的目标就是尽量赚钱买楼供楼,青年人选科和择业都要向钱看。
居室狭窄家庭少儿化
住的问题亦影响本港家庭结构,不少年轻人想成家立室,但因楼价高,收入追不上楼价升幅,不够钱买楼,以致未能结婚或要迟婚。即使小夫妻有幸上到车,但供楼支出已令人吃不消,难有额外资金为家庭生育多一名成员,令社会容易出现人口断层。
同时,住不起也为香港造出最严重安全隐患,不少家庭走投无路,住在工厂大厦内的劏房,消防及违规建筑等问题丛生。
店铺老细同样吃不消
楼价高、租金贵亦影响营商环境,如中环写字楼租金高,不少企业开始走去租金较低的九龙东。核心区铺位租金高企,亦令小商户难以经营,铜锣湾罗素街铺租于2012年位列全球最昂贵的零售地段,平均每月尺租约2,800元,主因是个人游吸引不少国际品牌争崩头入户,区内本地小店或民生店(如面食或快餐店)被逼搬走。近年,个人游减少了,旺区随即吉铺处处,租金大减20%至50%。罗素街租户亦有改变,以中档化妆品为主,但本地小店或民生店仍难以重回此零售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