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香港出土多项古代遗迹,包括西贡大庙后的南宋石刻和深水埗李郑屋古墓,引起学术界关注。资料图
文|香港史学会总监 邓家宙博士
关于宋代时期的香港史研究就不得不提饶宗颐教授的《九龙与宋季史料》。该书收集了罕见难得的文献史料,并就特殊问题提出独到的观点,更推动了学者投身研究香港历史的风气。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受国共内战影响,各地学者教授避居香港,当中包括简又文、罗香林和饶宗颐三位国学教授。他们定居以后,基于究物穷理的求学精神,认识香港历史也是自然不过的事。五十年代初,香港先后出土几项古代古迹,包括西贡大庙后的南宋石刻和深水埗李郑屋古墓,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饶宗颐教授的《九龙与宋季史料》,收集了罕见难得的文献史料。资料图片
为此,罗香林教授、简又文教授先后发表多篇关于闽广地区史事的专文,而简教授的《宋末二帝南迁辇路考》更就宋帝逃亡的路径和各种传说作出细致研究。文章甫出,本来无意研究华南史地的饶宗颐教授对部分内容即提出异议,尤其对于碙州的所在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另撰专文反驳,又广征文献举证,与简教授掀起一场学术笔战,彼此来回论证,编撰文字逾三万字,结集成《宋皇台纪念集》。
饶教授有感宋帝逃亡史实尚有多处需补充订正,继续发掘史料,经几个月的时间,结集成《九龙与宋季史料》。是书收集了罕见难得的文献史料,并就特殊问题提出独到的观点。在文献结集方面,饶教授从各地图书馆中搜得元朝版本的史书,由各种古本书钞中录出十二项古籍原文,并逐一对比、说明和考订,且大部分引文都是前人未有参读的文献,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另外,又就古代香港之地方进行考证和质疑:如,梅蔚并非大屿山梅窝,极可能是惠州之某岛、又如南宋古塔(传为西贡佛堂门)应为九龙城古墐之抄误、论述碙州非在大屿山,以及杨侯王庙供奉的不是杨亮节,而是另有其人等等,均是发前人所未发。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宋代官富盐场的沿革问题讲起,更就当时新近出土的李郑屋汉墓砖石所刻的大治历提出解释,指治历应为边陲地方对《尔雅》的艾历之假借字,应是长治久安之祝语,由此推断墓主应是军官等。尽管部分内容未有出土文物可资佐证,但经此质疑即扩阔读者眼界,亦使后世学者能多所关注。
无论如何,本书出版后震撼文化界,诚如简教授在序文中所说:深觉其蒐罗之广博、内容之宏富,分析研核之精微,与立论诠释之新颖,足令后之研究者坐收参考之便利与启迪的实益。尤其丰富本港史地的研究,也推动了学者投身研究香港历史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