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英欧关系若即若离 风雨飘摇70载几多爱恨几多忧

内容摘要:支持英国留欧的民众在伦敦集会。法新社大公网6月21日讯(记者 齐明喆 胡岸)英国6月2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欧洲大家庭。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二次,也是英国跟欧盟...

支持英国留欧的民众在伦敦集会。法新社

大公网6月21日讯(记者 齐明喆 胡岸)英国6月2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欧洲大家庭。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二次,也是英国跟欧盟(前身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史的最新章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跟欧洲大陆的关系发展愈发曲折复杂。在英国国内,英欧关系则如利剑,切割政党和民意,折损领袖政治生涯。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烟花庆祝之后很快又进入争吵的常态,两年后矛盾激化。1975年,英国举行公投决定是否脱欧,结果三分之二选民支持留下。40多年后,英国人民就同一个问题再次投票。

理念不同 冲突开始

虽然国际上普遍将二战后著名的法德和解作为欧盟建立的起点,但早在1948年,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就提出了支持欧洲联合的三环外交主张,即将英联邦国家、英语国家、欧洲作为其外交政策中的三个主要合作伙伴。与后来欧盟将团结与提升欧洲影响力这一目的不同,邱吉尔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更主要是在于借助欧洲的力量来维护英国的利益。

1951年,法国与西德、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卢森堡签署《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掌控煤钢这些军事和工业物资来保障欧洲和平,并为战后重建提供生产资料保障。因为理念设想不同,谈判不成,英国没有加入这个联盟。1957年,煤钢联盟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罗马条约》成为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自由旅行的开端。之前谈判的时候,英国派了贸易官员参加,最后还是没有加入。

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直接导致了在欧洲联合的模式上,欧洲大陆国家与英国产生重大分歧。在《罗马条约》已明确提出形成日益紧密的联盟这一共同承诺的情况下,英国却坚持反对把建设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联邦欧洲作为欧洲联合的主要目标。理念的不和最终将英国挡在了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大门外。

如果将目光聚焦当下,是否形成日益紧密的联盟或国家主权与欧盟主权议题仍是今日英国国内两派争论的主要焦点。

自立山头 对抗失败

从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到1957年的《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直至1967年统合成为各领域的欧洲共同体,屡次错失良机的英国为自己拒不合作的态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边是以法德为首的西欧各国通过让出主权换取自由贸易,迅速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另一边则是战后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导致英联邦国家纷纷独立,英国国内经济失去市场动力举步不前。日益意识到合作迫切性的英国人在1960年1月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成立新的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自由贸易协会。

令英国失望的是,由于自由贸易协会未能吸取此前欧共体将各国贸易主权进一步开放的成功经验,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加之联盟内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该联盟很难与欧共体抗衡。仅一年后,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英国转而寻求与欧共体合作,继而开始了其漫长而崎岖的申请入欧歷程。直至1972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成功后,就退出了自由贸易协会。

彼时英国的艰难正肇始于拒绝与欧洲大陆国家合作,如今如果重蹈覆辙的话,恐怕是当年参与谈判的英国外交官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英欧关系长期若即若离。

疑欧势壮 后日公投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欧盟成立。在英国,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后,1997年下台,工党领袖贝理雅上台。贝理雅对欧洲一体化满腔热情,但英国始终没有加入《神根协定》,也不是欧元区成员。分析指出,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欧洲一体化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时,英国是该进程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

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改写了英欧关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格局,不仅使英国疑欧之心快速发酵,也加快了英国脱欧的脚步。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非欧元区国家遭受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他表示如果获得连任,英国将于2017年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全民公投(后提前至今年6月)。他说,希望能在公投前与欧盟就英国的待遇条件问题达成新的协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为了争取脱欧阵营的选票採取的策略。但法国和德国对此表示,英国不能对欧盟成员资格附属的责任、义务和条件挑三拣四。

2014年5月,欧洲议会选举揭晓,英国独立党获24个代表英国各选区的席位,而歷来轮流分享第一、第二名的工党和保守党这次分别屈居第二、第三。这个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被形容为欧洲政坛地震。疑欧派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声势皆大涨。

三申入欧 终获成功

随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和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希望通过参与欧洲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1961年和1967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欧共体,遭到了法国时任总统戴高乐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有抵触,加入欧共体后可能对法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构成威胁,而且英国跟美国关系密切,将来或许导致美国在欧洲的势力扩大。同时,这两次申请失败也无形中扩大了英国疑欧主义的影响力。

1969年,戴高乐辞职下台后,英国第三次申请入欧终获成功。英国于1973年1月1日成为欧共体成员。但在国内,工党、保守党轮流上台执政,两大政党内部都有立场鲜明的亲欧、反欧阵营。

1975年6月5日,在经济持续不景气,通胀、失业率持续双高的背景下,英国就是否脱离欧共体举行公投,结果是67.2%的民众支持留在欧共体。两大主要政党的脱欧派和留欧派在公投前都到全国各地争取支持。后来的保守党首相戴卓尔夫人当时立场鲜明地亲欧,执政后却又坚决要脱欧。

到了1988年,戴卓尔夫人直言集权式的欧共体对英国将意味着噩梦。她每年向布鲁塞尔抱怨英国贡献大于收穫,不合理,要求补偿;对日益由德国主导的欧共体和经济、政治加速一体化目标日益明确的欧洲也更加不满。1990年10月30日,戴卓尔夫人在议会下院对欧洲一体化呼声直接做出回应:不,不,不。(No, no, no.)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施君玉:英脱欧势改写世界地缘政治版图

下一篇:习近平:愿同塞方推动匈塞铁路项目全面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