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大栅栏行动计划 听说他们的毕业设计,翻开了北京胡同的另一面

内容摘要:2016年9月27日-10月7日,创基金2016年首期公益资助项目之“大栅栏行动计划”,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了从“寺庙空间”到新社区公共空间——C...

2016年9月27日-10月7日,创基金2016年首期公益资助项目之“大栅栏行动计划”,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了从“寺庙空间”到新社区公共空间——CAF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展览。

在研究了多年来城市学者和城市运营团队对大栅栏地区保护更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工作室2015-2016本科毕业创作“大栅栏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是跳开现有的实践与策略模式,探讨从曾经的“寺庙空间”到现在的“社区公共空间”在时间轴上延续转换的可能性,将城市尺度的整体性“操作性乌托邦”策略与建筑尺度的多样性“微改造计划”策略相结合,生产出最终不被资本俘获,但过程中利用资本逻辑的社区公共空间,以此获得旧城更新策略中新的可持续性“空间生产”模型和从单数性实验到复数性推广的“群岛”逻辑。此次展览呈现了十工作室10位同学的毕业作品,由两个大尺度乌托邦城市计划、五个小尺度(观音寺组)和三个微尺度(灵鹫寺组)空间改造方案构成CAFA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

从老旧胡同的按部就班到充满想象力的空间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脑洞,让胡同焕发新生,翻开胡同的另一面?网易家居独家采访了十工作室责任导师傅祎教授以及参与此次行动计划的三位学生,让我们一窥其中的关窍。

——城乡研究:建筑与室内空间一体化——

傅祎教授接受网易家居专访时说:

“十工作室的教学重点是以城乡研究为基础的建筑/室内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方法研究。在诸多的“室内设计”的诠释角度中,十工作室强调的是空间设计,是更关注人的感受与体验的“微建筑”设计,用更精微的空间分辨率营造整体的建筑环境。

这次的展场设计同样是一个教学和实践的过程,最开始的展厅空间完全是个粗坯的模样,但本身的空间条件还是很好的,我带着我的几个研究生对展场空间进行了一下简单的改造,这个空间就变得更加聚焦了,同时在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方面非常有效。学生们做方案、落实施工、配合施工队、盯工地、包括布置展厅,整个过程实际上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很有力的实践。

据我们观察,我们布置的展厅对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路过的人都会驻足欣赏,因为我们让展厅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吸引人的反差,这样其实也能刺激大家形成对环境改造的兴趣和概念。过程中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插曲,因为我们跟学校离得比较远,模型和图纸都保留在现场了,所以就请周围的邻居大爷帮忙看展场。然后领居大爷们特别热心肠、负责任,每天开门关门还时不时帮我们巡一下场,最后整个展场井然有序感觉非常好。我觉得这也是胡同环境下邻里关系一种好的体现,我们延续了人与环境都融合在一起还能互帮互助的一种传统。”

——从著到微:时间与空间的微妙平衡——

同时,网易家居也分别针对三个组别:大尺度乌托邦城市计划、小尺度(观音寺组)和微尺度(灵鹫寺组)的三位设计师做了一次对谈,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胡同“新生”的脑洞创想究竟从何而来。

【大尺度乌托邦城市计划】

对谈一:大栅栏公厕计划——卓俊榕

卓俊榕的“大栅栏公厕计划”,是提出在公共厕所之上加建社会住宅和一部分空中的公共空间。而居住在公共厕所周围的部分居民,将搬迁至公共厕所上的住宅中,以此腾空出一部分地面空间,这个地面空间将平衡政府、开发商、游客以及居民的社会关系。这样,大栅栏的原住民将避免了被腾退去五、六环居住的现实。这个策略在释放出一部分地面公共空间的同时,也使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基于底层有公共厕所这个基础设施系统,使得公厕之上的社会住宅也可以连接上下水管道至底层的公共厕所。在胡同置入了新的建筑体量,并不会阻隔胡同之间的连接,而是更进一步提高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使胡同、地面释放空间、公共厕所连成一片。

网易家居:在CAFA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中,为什么你会选择公厕计划这个改造项目?

卓俊榕:我觉得现在有很多设计周的改造项目整体上都是围绕着消费进行的,可能会比较逃避一些市民在居住生存方面最实际的问题。而此次我们整体的改造项目中,土地产权问题会显得比较迫切和现实,之所以选择公共厕所是因为产权属于公家,有比较大自由发挥的改造空间。并且公厕在北京胡同区的分布位置非常均匀,其实北京胡同的住宅区域是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居民都要去公共厕所洗澡方便,所以如果在公厕基础上去建造居住空间的话就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排水的基础设施。

红点位置为大栅栏公共厕所位置

网易家居:公厕项目的可行性有多大,将会面对最现实的问题体现在什么方面?

卓俊榕:当今一切与旧城改造有关的问题,皆与体第产权问题相关,这也是为什么私人领域就不会在策略的考虑范围中。而剩下的胡同空间目前更多的是承担着交通作用,公共厕所作为进一步深化策略的对象,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整体限高问题也会让人比较担心,最终能不能投入实施得看各方面是否能达到一个平衡关系吧。

网易家居:你觉得将来面向的居民群体对该改造项目的接受程度是这样的?

卓俊榕:其实在项目开展前期我去了改造区采访了很多当地居民,他们都表示只要生活条件和私密性能够提高,大家就会感到非常满意。目前以大栅栏为例的许多北京旧城都会变成所谓的景区而面临游客和媒体的入侵,据我调查了解他们也并不想接受这种曝光,实际上很多旧城居住条件都比较脏乱差并急需改善。在我的设计中,一层基础是公厕,在居民楼与公厕间隔中会有一层空中庭院作为公共区域,所以整体上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剖面图:交代胡同、地面释放空间、公共厕所以及住宅的关系

网易家居:具体实施方案的话,你最担心该改造项目会面临什么问题?

卓俊榕:首先因为这个方案目前还是比较概念性的,具体实施起来的话可能审核方面需要考虑各界的平衡。而涉及到施工方面的话,就是整个施工环境道路很窄甚至不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所以我们采用了比较方便拼装的预制板,利用工厂预制再到现场拼装的思路去解决。

网易家居:本次大栅栏行动计划对你最大的影响和改变是什么呢?

卓俊榕:此次大栅栏行动计划中我负责的项目主要是在公共厕所之上加建社会住宅和一部分空中的公共空间,腾出来的地面空间将平衡政府、开发商、游客以及居民的社会关系。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除了提升城市的活力之外,居民的生活条件是不容忽视的,平衡各方关系才是旧城改造策略的前提,而不是仅仅进行面貌上的提升。所以也让我比较切实地感受到设计不应该只围绕着消费,物质虽然是支撑设计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小尺度(观音寺组)】

对谈二:无界介入——方若

改造大栅栏地区的观音寺三角界面,在方若看来,与其循规蹈矩尊重老建筑原貌修旧如旧,不如采取批判性部分重建的视角,使现存宗教空间的历史遗产转化为新的社区公共空间。“无界介入”方案谨慎地对历史要素进行重新切割与再分配:历史表面上看被隐没了,但却以另外一种“突然”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意义上,“无界介入”建构的并非仅仅一个新奇的形式,更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情境”。

观音寺总图

网易家居:在CAFA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中,为什么你会选择无界介入这个改造项目?

方若:大栅栏地区这个观音寺三角界面,如作为道路的对景、连续渗透性的开放边界(视觉的、或行为的)、作为旧城街区肌理的“特殊范式”。当这些“潜在”被切割出来后,显得非常有挑战性。比起精微尺度的改造,我个人对综合所有矛盾的观音寺地段更为感兴趣。

网易家居:请您结合具体的改造项目,为我们实际地解释一下“无界”和“介入”是如何体现在改造计划中的。

方若:在设计中我有三个策略:介入,延续和模糊。首先是在空间上的介入,观音寺这片三角地在整个大栅栏地区显得尺度感很大,与周围的胡同肌理并不相融合。我对于平面肌理上的解决办法是首先整合零碎的空间,打通平面。在完整的聚合体中介入新的街道,产生新的肌理。讲曾经半岛型的空间变换成岛状,增加流通性。在平面规划上,前后两栋大殿和围合出来的庭院是半开放性的剧院(剧院装修效果图)空间,中间的大殿作为中心枢纽的招待区域,其他区域全部是开放性的教育经营类工作坊。

在立面的肌理上,采取延续的方式。延续寺庙的结构形态,虽然采用了新颖的材质但肌理上延续了旧建筑的轮廓。让人在外部街上时,虽然不会直接看到裸露的旧建筑,但能从延续出来的新建筑的形体上感受到旧建筑的内核存在。介入了新的道路与界面形成了新的胡同肌理,同时延续了三栋老寺庙的屋顶关系。室内关注了新旧材质与空间的延续整合。第三步是模糊,采用了反光材质的金属立面,其本身的姿态实质上是消隐自身,映射周遭街道。貌似闭合的立面却开了无数个令人窥视其中的洞口,直至引导至新街道的主入口。在平面上新旧建筑貌离神合,融合成一个开敞的公共空间。貌似有形,实则无界。

网易家居:选择这样的项目和改造方式,你最想体现出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样的呢?

方若:“无界介入”方案谨慎的对历史要素进行重新切割与再分配,始终停留在单体完整性基础之上,但却激进的处理着历史要素之间的过渡。其激进性体呈现为一种新的遭遇历史的方式:历史表面上看被隐没了,但却以另外一种“突然”的方式撞击/并置在我们面前。“无界介入”去除了我们对历史元素的习惯性欣赏模式如屋顶轮廓线,通过内化为城市街区中“隐秘意外”,通过抹去却重写了历史记忆在现实体验中的当代感知。在这个意义上,“无界介入”建构的并非仅仅一个新奇的形式,更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情境”。

网易家居:本次大栅栏行动计划对你最大的影响和改变是什么呢?

方若:毕设选择在旧城区作试点改造并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这对我们工作室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机会。也许毕设的意义就是不断推进自己前进,直到自己没有企及过的地方。其实最终的效果根本不足以体现我们在这半年中的成长,这次创作过程不仅是呈现一个作品,更是一个身心共同成长的时段,我想感谢期间所有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支持者。

夜景效果图照片

【微尺度(灵鹫寺组)】

对谈三:胡同滤镜——毕拓

灵鹫寺位于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形成了大栅栏区域复杂混乱的生存现状,十余户人家聚居于此,所幸这里的建筑还保留着最基本的空间院落特征。毕拓的“胡同滤镜”,整个设计就像滤镜一样,强化了人们对于北京旧城胡同院落的感受。通过旧建筑的修复与新建筑的植入、曲面玻璃与玻璃管天花的植入、手工艺教育的业态植入等,重新恢复灵鹫寺曾经作为一个教育空间的历史。在业态、空间、材料、场地多个层面构建新与旧,人与自然的共生对话,寻求以一种新的视角与方式将旧的空间激发出新的活力。

网易家居:在CAFA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中,为什么你会选择胡同滤镜这个改造项目?

毕拓:基地本身的环境价值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历经时代的更迭,这座古寺早已被居民所占据。但院中留下的那颗百年古槐仍冠盖整片基地,成为了古寺中唯一保存下来且不可被复制的历史见证。蓝天树荫,古树老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个基地中最大的环境价值部分。而这种在今日仍可以打动心人的极具历史氛围感与时间代入感的东西,我觉得是最值得被保留与传承的,所以我想以我的视角将这个动人的场景呈现出来,而不是让其继续淹没在混乱的胡同生活之中。

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

网易家居:你的改造项目是重新回复灵鹫寺,通过新旧建筑的结合,你觉得设计中最能体现“胡同”和“滤镜”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毕拓:首先我并不是想要回复灵鹫寺这个物理空间,而是对虚无的灵鹫寺的历史氛围的回复,是一种意向、环境、感官上的回复。所以,在空间的改造上,我在新建筑部分植入了一个采光天井和一个玻璃庭院,这与保留下来的旧建筑部分中的庭院形成了多个轴线上层层递进的院落关系。建筑的外立面打破传统四合院封闭内向的形式对外开放,以满足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新建筑部分采用了坡屋顶的形式也是想呼应邻里之间的关系。而在材质的选择上,曲面玻璃的介入形成虚像、实像与映像交叠重合的多层影像,在虚实交错间重塑基地的历史氛围。玻璃天花管的植入,更加丰富了人与天空,与古树之间的视觉层次。从空间,结构,材质等多个层面回应设计概念。

网易家居:你觉得改造计划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将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毕拓:我的设计概念其实是在一个完美的腾退状态下进行的。现在基地中居住着10余户人家,各种产权关系也很复杂,所以如果实际推进的话,如何处理与现在居民的关系,保证基地的完整性,也许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地方。但是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我只是想在我的毕业设计中表达一种我个人对于这些环境价值如此之高的院落不应被淹没,而是应该被更多的人体验到,感受到的一种美好愿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对于旧建筑旧城区的保护。

新建部分成为可容纳20余人同时使用的多功能教学空间,打破了传统四合院单体建筑过小与现代公共生活所需大尺度空间之间的矛盾

网易家居:本次大栅栏行动计划对你最大的影响和改变是什么呢?

毕拓:这是一次很动人的设计体验,一切的分析与推进都是源于这个院子、这颗古树最初打动我的那一瞬间。整个设计过程更像是一场艺术创作,没有任何限制以最大程度来述说一种观点,表达一种情绪。最终见到场景图片的那一刻其实是我第一次被自己作品触动,那一刻的感觉也许我会永远记得。

(以上内容来源如无标示深港网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菲总统变脸:除美国以外不会再与他国建军事同盟

下一篇: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碳定价获欧盟协助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