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展厅近日开始推出《图示和言传:说故事的中国画》特展。此为郎世宁等人绘图,巴黎皇家作坊刻印制作的一套16幅的铜版画,反应的是乾隆在1755到1759年间平定西北边陲准噶尔和回部的战役。大公报记者 黄晓敏摄
大公网11月3日讯 (驻纽约记者 黄晓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展厅近日开始推出《图示和言传:说故事的中国画》特展,通过展出12世纪到当代的六十多组中国画作品,探讨中国古代画家如何利用图像和文字,描述不同的故事和看法。
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刘晞仪女士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六十多组近百件,多为大都会的馆藏,其中有16件来自私人收藏家,展览将持续到明年夏天。
刘晞仪自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已经在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了近十年,这是她首次担任独立策展人。她表示,在中国,有叙事内容的绘画是倡导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媒介,同时兼有传达艺术家思维和感情的功能。这是中国画里成熟最早的画科,四世纪时已有经典之作。她希望通过展出这些从12世纪到当代的六十多组作品,让观众可以看到画家如何利用图像文字,清晰感人地描述出性质迥异的种种故事,甚至反应史家和个人的看法。
为配合这套版画的展览,让观众对画中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展室还放置了乾隆时期的马鞍、佩剑、官翎等文物一起展出。大公报记者 黄晓敏摄
此次展览按照叙事的类型分为三部分。其中最典型的是一段段画出故事情节的长郑,段落之间或有与图像呼应的文字,例如赵苍云的《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卷,从中可以感受到桃花源记的故事。有时完全没有文字说明,故事在连续的山水背景中从右至左展开,例如郑重的《搜山图》卷,讲述的是二郎神在山中抓捕兴风作浪的妖怪故事。第二类型只绘出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景,观众一见即可辨识,想像前后情节,例如仿钱选的《归去来辞》短卷,仅见陶渊明舟行归家由仕入隐的关键时刻,之前的解印和之后的务农等过程都略去。第三类型罕见于其他文化,但中国画里颇多,一幅纯粹山水或花鸟画,完全没有叙事的图像,但画家在题跋里说身家、历史等深浅不一的故事,例如乾隆皇帝的《鹿角图》是一幅静物画,但附文数说康熙行猎、满族尚武、考据学风诸事。
此为明朝刘俊的《纳谏图》 大公报记者 黄晓敏摄
刘晞仪还独具匠心地从大都会博物馆的其他部门借来了清军将领的佩剑、马鞍、官翎等实物展品,以配合展出乾隆皇帝请当时在清宫的传教士郎世宁等人绘图,并送到巴黎皇家作坊刻印制作的一套16幅的铜版画,反应的是乾隆在1755到1759年间平定西北边陲准噶尔和回部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