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诺兰的欣赏来自于一种坚持,就好像已经习惯了电子书仍对纸质书怀有感情,已经习惯了发短信收到手写明信片还是觉得很温暖。在诺兰拍摄以往的电影中,都喜欢少做后期,几乎不作特效,仅利用前期拍摄的技巧,以及各种导演们的小手段来完成诡奇的镜头。比如在《黑暗骑士》系列中,哥谭市的大桥就是将实拍的大桥进行了巧妙的镜象化处理。
在《星际穿越》中,诺兰最大的挑战并不是编一套惊奇的世界观——科学家已经准备了现成的理论,他也没有费脑力在编剧——诺兰给这套科学理论配备了一个安全的故事。对他来说最有趣的部分之一是影像本身,如何尽量避免使用CG特效,创造出真实而残酷的地球末日和冷漠而奇妙的外星世界,这种技巧能够追根溯源到大师梅里爱,用拍摄本身来制造视觉魔术正是对电影本身的致敬。
为了拍《星际穿越》,他在卡尔加里种植了500英亩玉米地,他冒雨在冰岛走过了六七座冰川选择纯天然的外景,他做了一个真实大小的模拟太空舱,他关于黑洞的画面都来自科学计算,每一帧画面都要花掉将近4天的时间来计算和绘制,发生在地球上的沙尘暴干脆是现场人工降的沙。这一切造就了《星际穿越》无与伦比的视觉元素,剧情存在争议,但没有人指摘这部电影的扎实拍摄技术。诺兰超然淡定地谈论自己的作品,解读自己在电影中使用的技巧,就像在解读别人的戏一样。(文/森月)
外景:完全抛弃绿幕
“我们真是想尽了办法。”诺兰说。在电影中,两个外星星球并不像以往其他电影中关于外星的瑰丽想象,这两颗尚无人到来的星球荒凉,开阔,危险,更像是人造卫星录下的场景。这两颗星球上的冰川都是真实的外景,“我们在冰岛取景,完全抛弃绿幕。冰川、海洋都是真实存在的景色,不是特效。”诺兰介绍。巨浪也是真的,——当然,这部分是靠视觉差和缩微模型配合拍摄完成的。“我们找了一个有冰川的水域,相当宽广,黑漆漆的看着挺深,其实浅得可以直接走人。”
沙尘暴:使用人工降沙
地球上的大沙尘暴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按科幻电影的习惯做法,沙尘暴场景一般会采用动画制作的形式,在现场拍摄时,至多会动用风扇制造声势。然而《星际穿越》中末日般的大沙尘暴则是实实在在的人工降沙,除了无数巨型风扇,还有成吨成吨的黄沙。从肯·伯恩斯在2012年拍摄的《The Dust Bowl》里,诺兰找到了大风沙的灵感,他的实景造沙相当真实,却给演员们留下了“后患”。男主演马修·麦康纳说他在几个礼拜之后还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沙子。“实在是太多天多沙了。”
玉米地:真的种了500英亩
在电影中,马修·麦康纳饰演的库珀在自家农田里发现了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并饶有兴致地驱车开进玉米泥,与女儿一起追逐无人驾驶飞机。这一幕的造价是相当高昂的,事实上,那一望无际的浩大玉米地并非后期技术人员在工作时中制造出来的平铺重复场景,诺兰介绍,这些玉米早在1年前就种植上在了卡尔加里拍摄地。“绝大部分都是实景拍摄,用投影仪、迷你模型现场拍摄,只在必要的时候使用CGI技术,比如在穿越宇宙的部分,那部分是在工作室做的。”
黑洞:根据公式计算绘制
电影中有数组视觉效果颇为惊艳的镜头,其中虫洞和黑洞几乎是首次如此精致而具象化地出现在大银幕上。“创造虫洞和黑洞的外观,都是经过一组方程精确计算得出来,然后通过电脑建模制作的。我们根据这些方程和数据,得知如何制作电影中的天体,以及如何制作天体之间互相影响的环境,这些信息与视觉效果相结合,创造出电影银幕上的虫洞、黑洞、外太空场景。” 诺兰在此事上相当严谨,他请“虫洞时间旅行”理论的提出者、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博士把计算结果交给视觉工作人员依公式绘制,不做散漫无边的幻想,忠诚地表达科学之美。这次合作给了基普·索恩博士一个反作用力,他在观赏了成片之后,对自己的理论有了新的见解并计划在再发布一篇论文。
机器人:灵感来自极简主义建筑师
诺兰的这部电影还为影史带来了一位新机器人成员,它独特的造型(像个冰箱)、爱耍贱的性格和临危变形的超能,足以载入科幻史天才机器人大百科。“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因为我们不想做个复古的东西,也不想让它看上去有侵略性。”诺兰说。他与曾经创造出”蝙蝠车“的设计师克罗利商量,“如果让我们的机器人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注: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名言)结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后来,他们设计了这个安静的冰柜形机器人美男子。为了纪念与科学家基普·索恩的这次合作,诺兰特地在片中设置了一个报废机器人命名为“基普”。
迪伦·托马斯的诗:赐予我们勇气对抗死亡
“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宵,老年应当在日暮时分燃烧咆哮。”这首来自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的诗在实际上是在西方国家传播较为广泛的作品,据说鲍勃·迪伦的名字就是从诗人的名字改来的。诗中的句子在《星际穿越》里反复出现,如同歌咏或刻意而为的咒语,诺兰解释说,自己选了这首人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只是希望借着这些句子的感染力,“给我们勇气帮助我们去抵抗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时间流逝的彷徨。”“我喜欢在片中反复使用这段诗句,给观众们营造出一种亲切感,在多次重复出现之后,这句诗就像是一个熟悉的音乐片段,每次被念出口的时候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