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加速了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发展,同时也是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一次规模化落地应用。通过这项“世纪工程”,我们向世人展示了三维人脸识别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和价值,意义绝对不亚于iPhone!
—— 户磊
10月24日,历时14年打造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届时,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时间从过去的4、5个小时被缩短成大约只需要45分钟。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港珠澳大桥还采用了基于3D视觉技术打造的智慧关卡“刷脸通行”,创造了最快8秒的人脸识别通关纪录。
这8秒记录背后的人脸识别环节,便来自一家专注三维机器视觉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新锐团队的卢深视。带着对新技术的好奇与渴望,猎云网(微信:ilieyun)近日专访了的卢深视创始人兼CEO户磊。
户磊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落又略带腼腆。“这可能是技术人的通病吧,平常话不多,聊技术会多点。做企业,我要学的还很多”,一上来,户磊就“自揭其短”。据他介绍,的卢深视平均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三十出头,正是这支年轻的团队成了的卢深视的“最强大脑”。
“四年时间,我们已经量产了多款产品。除了港珠澳大桥,新疆、西藏的‘一体化反恐’三维人像卡口项目也是我们做的。最近还和湖北恩施州达成了战略合作,帮他们加大基础信息化建设。和北京公安局的合作项目,产品直接为国庆、十九大护航”,户磊向猎云网(微信:ilieyun)介绍。
击败老牌公司,护航“港珠澳大桥”安防建设
我们以港珠澳大桥为谈话的开端,企图探寻项目背后的故事。户磊毫不吝啬地与我们分享了项目的前后经过。
“港珠澳大桥智能通关卡口项目的竞标是17年4月启动的,一同参与竞争的还有日本NEC、德国Cognitec等国外老牌人脸识别公司。刚开始我们也很担心,毕竟的卢还很年轻,产品和团队也都很年轻”,户磊笑道。
最终,凭借着三维技术的差异化优势,和高效准确并且过硬的方案,团队通过了港府IMMD组织的人脸识别测试,竞标成功。这次中标不仅说明在大型项目中,国家对国内的卢深视团队的认可,也突出了其技术方案的优势。
“去年7月中标,测试前一天我们通宵在港府办公室里调试、值守,直到正式测试并顺利通过”,对于工期的紧迫和技术要求的严谨,户磊表示,“5月做完测试、7月通知中标、9月正式进场、12月底要求交货。因为项目的特殊性,我们一年多来花了大量经历扑在这个项目上,技术人员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港府对标书在细节上考量非常严谨,比如,他们提出了希望能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无感的高级别通关体验,同时还要保证单次通关效率”。
户磊坦言,团队当时面临了一系列难题,“除了具备高准确率的防作伪功能,还要避免自然光线对识别准确度的影响。此外,还要求同步实现多轨道信息采集,做到全面预警”。
鹰眼产品现场图(企业供图)
首先,在防作伪功能上,这套产品要求能够在无需配合的情况下抵御照片、视频以及高仿真面具的攻击。
这对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超越了二维识别技术能达到的上限,应用三维识别技术显得势在必行。“的卢深视的防作伪技术是基于结构光深度相机研制的,与当前主流的用户交互式检测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户磊表示。
测试阶段,的卢深视的研发测试团队搜罗了市面上几十种不同材质,上百种面具,甚至不少面具是花大价钱定制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识别通过率。户磊说,“不同的材质对于不同光谱波段的反射特性不一样,测试样本越多,后期产品的识别通过率会更高”。
其次,从自然环境上,要求白天黑夜都能使用,且精度不能受到环境光、阳光照射的影响。
由于入关口岸位于人工岛,处于地下隧道与地上桥梁的接驳处,加上入关大厅的建筑物四周玻璃环绕,“当正午或下午的光线斜射到大厅时,会出现逆光、侧光等现象,比机场和火车站等场景更复杂”,户磊表示,为了应对现场复杂的光照条件,团队尝试了多种技术途径,最终“用了光学方案来解决,就是利用偏振原理,将直射光线过滤掉,这个方法是我们独创的,而且应用效果非常不错”。
再者,为了保证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需要在细节与协调性上下功夫。
“这是由一系列非常微小且琐碎的问题组成的,比如,车辆在通行中,大小高低各不相同,为了做到司机无需下车即可通过核检,在通关入口安装了一个能够上下自如移动的装置,我们的人脸识别设备必须与该设备相配合,并且在不间断运动过程中满足各项指标要求,这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户磊告诉猎云网。
“刚开始,我们发现相机的接线常常断掉,在相机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线会慢慢松掉。于是我们把线换成了更软的,还进行了加固,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户磊表示,很多细节都是在场景落地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而解决掉的这些细节问题,最终会积累成团队的研发经验,这是年轻团队最需要的东西。
细数五大产品系列中的硬指标
“鹰眼”和“哨兵”是的卢深视五大产品系列中的两款,也是这两款产品,将港珠澳大桥的通关速度,缩短到了8秒。
“鹰眼”和“哨兵”在守护港珠澳大桥的责任上是有分工的。“鹰眼”又叫边检人证比对及防作伪相机,主要用于车道通行,司机无需下车即可快速进行身份核实,且准确率可以达到99.8%。“哨兵”即三维人像多维数据管理通道,则主要是用于人员自助通关通道,基于多轨道信息采集特性,进行快速自助身份核验”。
“现阶段,的卢深视的三维实时高精度重建技术,可以将重建精度做到毫米级,且移动设备帧率达到40帧/秒。这个精度,保证了可以动态采集并重建场景中的三维信息,同时提高对身份信息的采集和管控效率”,户磊介绍。
凭借这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成功应用,的卢深视的其它几款产品也引起了业界和用户的关注,加之“火眼”、“天眼”及“冰鉴”,现在已有五款商用量产产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场景化产品体系。
建立“全国首个省级三维人脸数据库”,只因一个反恐项目
“早在2015年8月之初,我们接到了一个新疆公安局的“一体化反恐”三维人像卡口项目。这个项目,成了我们建立全国首个省级三维人脸数据库的源头”,户磊谈到。
2016年,AlphaGo大胜李世石,人工智能第三次跃入大众视野。上两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分别是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期。相对前两次,这一波AI浪潮的红利,一方面表现在深度学习等核心算法的日趋成熟;另一方面是科技公司开始成为主要的推动者,其中就包括如的卢深视这样的新兴创业团队。
“二维视觉基于图像信息,从传感器到算法数据,已经有了大量可参考的依据,有了丰富的数据源,但对于三维而言,我们连数据都没有”,户磊吐露了当时承接反恐项目时,正是在的卢深视成立之初,市面上在三维机器视觉领域也缺乏相关的数据以及评判标准,“没有前人的积累可用,我们必须从零开始获得相关数据,那时无论是创业、技术或是资源,都有一种白手起家的感觉”。
“我们要做国内三维图像识别技术的拓荒者,先从三维图像数据库的建设入手”,户磊和他的团队决定,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做三维数据采集。
“我们就用前期的数据积累,建立了三维人像数据库。数据又只能从实战的项目中获取,而‘一体化反恐’项目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当时觉得特别难,但今天回过头看,感谢我们抓住了那次机会”, 户磊说。
到了第二款产品,”我们开始兼顾它的采集和对比能力。行人在通行过程中,就能把数据采集下来,并通过后台数据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处理”,凭借多年的行业从业经历,户磊认为,“这是三维视觉落地应用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
的卢深视的“一体化反恐”三维人像卡口项目自2016年在新疆自治区全境上线以来,总通行人数超过百亿,且采集、存储、布控的三维人脸库已经达到了千万级规模,并产生了百万级别次的有效报警,团队也由此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三维人像数据库。
苹果同源技术“另辟蹊径”,赋能安防“价值”不可小觑
2012年来,3D视觉开始受到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如苹果、微软、英特尔、谷歌、索尼、三星等公司的重视。其中,苹果的投入最为积极。
2013年,苹果以3.6亿美元收购了3D视觉结构光方案的团队PrimeSense,获得大量专利和技术;2015年后,又在摄像头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图像识别等方面先后收购了Linx、Faceshift、Emotient、Flyby Media、ReadFace等多家公司。在苹果等巨头的推动下,3D视觉技术具备了大规模进入移动终端的基础。
被问及“为什么没有选择从移动端切入”时,户磊坦言,手机在结构光硬件的小型化、优化上还需要做大量漫长的工作,的卢深视的体量在那个阶段还没有办法实现。
而安防领域防的核心是“人”,对于人的身份识别管控有近乎无止境的需求,公共安全大的业务形态正在从事后的倒查追溯转向事前的分析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在精准度和鲁棒性上存在天花板,将三维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安防领域,是另辟蹊径的上策。
“基于此番考虑,我和我们的团队一致认为,基于结构光深度感知、三维实时高精度重建、三维跟踪识别及感知等技术能在安防领域大有可为。‘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加速了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发展,同时也是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一次规模化落地应用。早前,三维机器视觉技术除了在iPhone中的应用,其它应用场景鲜有人知,但通过这项‘世纪工程’,我们向世人展示了三维人脸识别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和价值,意义绝对不亚于iPhone。”
今年6月,的卢深视完成了来自创东方的A轮融资,“基于近4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攻艰,我们认为这条技术路线走通了,真正能够产生价值。此前的反恐项目是打磨和积累能力,让我们以后可以降维去覆盖更多安保、边检、金融、社区等场景”,户磊说到。
以专业、高效,守护客户价值
的卢深视创始人兼CEO户磊(企业供图)
采访中,户磊在表达和用词上尽量在追求深思后的准确和简练,“我平常是一个比较看中效率的人,生活和工作都是这样,也比较喜欢简洁的风格”。
被问及“的卢深视”的来意时,他介绍到,“刘备有一匹坐骑,叫的卢马,奇快,同时也非常忠心。我是三国迷。加之当时成立公司之时,我就希望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能以专业、高效、守护客户价值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就叫它 的卢深视吧”。
源于从学生时代就在机器视觉领域学习、成长,直到如今的摸爬滚打,户磊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的用户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认为当前某个需求提出来只要有AI就可以完全被满足,无论是业务模式还是生活方式。另一个则是完全拒绝的,认为它很不靠谱。但其实,人工智能技术在落地过程中又是打在‘中间’的。当前AI落地比较难的问题就在于,从技术到最终的需求和应用,中间的链条非常长——需要把AI看成一个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手段,并配合传统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在某一个环节里解决现有的问题”。
建立以学术为基础,算法为革命,产品为导向,用户为焦点的正向循环,这是户磊做企业、出产品、研究技术的方向,“当然”,他认为,“比起凭一家之力去改变什么,我们更希望整个行业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